微短劇產業透視①/資本熱情轉冷 微短劇產業進拐點

微短劇「一夜暴富」的神話已不再!究其原因自然離不開內容低俗、同質化嚴重、投流佔比過高、平台資本進場等。然而,相關部門陸續出台的一系列管理措施,讓原本「狂飆」的微短劇慢慢走過「野蠻生長期」,走向有序發展。微短劇行業的風繼續吹,只是撲面而來的是冷還是暖,站在「風口」的人就各有所感。\大公報記者 王 莉
2024年被視為微短劇「井噴之年」,動輒充值額過千萬元(人民幣,下同)甚至上億元的「爆劇」頻出,一度成為影視從業者被資本追捧的「寵兒」。在實體經濟摸爬滾打了二十幾年的徐旭偶然的機會了解到微短劇「賺錢快」,於是抱着試一試的心態「帶資進組」。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台生產設備投入一、兩百萬元,回報周期最快也要兩至三年。而一部劇投資不過四、五十萬元,7天拍完,一、兩個月就能上線,回報卻能上百萬甚至千萬元,百分之幾百的回報率,這對於做實體產業的來說,誘惑太大了。」
競爭大 投資十部或蝕十部
「現在聽到『短劇』兩個字,我的心都還會滴血。」然而徐旭連續投了幾部,大概200萬元左右,就其中部算是「小爆劇」大概賺回了20萬元左右,其餘的基本都是虧的。還有一部前段時間剛拍完,就遇到了國家廣電總局整治「霸總」劇,有可能不會上架了。對於微短劇的「暴富神話」,他表示:「只聽說過,沒見過。開始以為是自己入局晚了,或者是運氣不好,對這行了解多了才知道,那些『神話』只是極少數個案。大多數都和我一樣,投十部九部都不會爆,更慘的十部都不爆。」
看起來整個行業都在賺錢,杭州亞倩傳媒總經理王馨坦言,業內其實更多的都是在「燒」資本的錢。「對於製作公司來說,是以積量作着眼點。可能一年做了十部劇,有兩部爆了,對於製作公司來說,一年都不虧了甚至還有賺。但資本不同,首先不會一次性投十部劇,是一部一部投的,投中的概率就會變低。其次,假設我一年拍的十部劇裏,有的投了五部,結果一部沒爆,就算投資20萬元一部,對於資本來說也是實打實虧了100萬元。
內容平台成短劇新力軍
王馨認為,2024年上半年之前,資本對於微短劇行業的少了很多。目前微短劇投資熱情高,投資佔比也較大。「現在熱錢進入微短劇行業的少了很多。目前投資可以說是進入了內容平台時代,像蕃茄小說、咪咕這樣的內容平台現在更願意拿錢出來投資這個行業。微短劇本身就脫胎於網文,而這些平台都有自己很好的IP。」
「與內容平台合作,在選擇上會更多元化,更具有包容性,而不再局限於『霸總』、『婆媳關係』、『親子關係』這些為了爽點而爽點的內容。」她非常喜於見到微短劇以「內容為王」的變化。她相信這種狀態可以維持比較長的一段時間。
點眾科技市場與公共關係中心總經理王燕表示,從2024年6月以來,隨着國家廣電總局的政策引導和越來越多的長劇公司、平台的加入,微短劇在內容、質量、文化性、藝術性等方面都有了長足進步。她以公司2024年製作的《桃花馬上請長纓》、《綺靡》為例,好的製作、內容還是受到市場歡迎的。以民國為時代背景的《綺靡》憑藉導演在演員、服裝、化妝、道具上的極致要求和畫面美感,可以說是上線民國劇中,不管是從播放熱度還是分賬結果來說,到目前為止成績都是最好的。《桃花馬上請長纓》作為「微短劇版花木蘭」,其營收也做到了1個多億元。可以看到,有好的內容,那就一定會有好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