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專訪/港可加碼企業孵化 激發新興產業萌芽

2月8日至10日,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在河套、前海和鹽田港進行調研,並與多位特區司局長進行近4個小時的座談。香港各界紛紛表示要緊抓機遇,推動香港各方面高質量發展。
全國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創始院長賈康日前在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特區政府可探討創設包容性創新發展環境,為新興產業的萌芽與壯大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例如,可借鑒歐洲與內地都看重的硅谷成功模式,加碼通過設立孵化器園區等方式支持創新企業群體,讓市場在競爭中自然孕育出領軍企業和前沿技術。\大公報記者 孫志、李暢北京報道
「前沿領域的頭部企業不是政府能設計出來的。政府雖難以直接指定或扶持特定企業或技術成為新領域的前沿或頭部,但營造一個高度包容且有利於創新的生態環境卻是其重要職責。」賈康指出,香港在這方面擁有深厚的底蘊與獨特優勢,其歷史上的準自由港特質,不僅促進了貿易的繁榮,也奠定了金融業的顯赫地位和聯通了內外雙向投資。
營造政策友好氛圍 鼓勵探索
他續稱,在數字經濟與前沿創新領域,香港的潛力尚待進一步挖掘。為激發這一潛力,政府可借鑒歐洲與內地都看重的硅谷成功模式,並再加碼通過設立孵化器園區、產業引導基金等方式,為創新企業群體提供廣泛而靈活的支持,而非只考慮特定的扶持對象。這種做法旨在營造一個政策友好、鼓勵探索的氛圍,讓市場在競爭中自然孕育出領軍企業和前沿技術。
賈康舉例說,中國近年眾多成功的案例,如杭州的阿里巴巴、深圳的騰訊,以及享譽全球的比亞迪、大疆無人機等,無一不是在優越的創新生態中自發成長起來的,而非政府直接規劃和指定培育的產物。因此,特區政府可研究創設包容性創新發展環境,強化自身優勢,為新興產業、頭部企業的萌芽與壯大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從而推動香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賈康提到,實施制度型開放,我國涉外經濟法律法規就需要遵循高標準自由貿易協定的要求。為此,中國積極尋求加入如《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這樣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及投資便利化多邊協調組織。他分析稱,「這實際上是中國深化自我革命的一部分,通過進一步的『清理文件櫃』,來調整和優化既有的規則、法律體系,實現制度規則的外向對標,進而促進自身的更好發展。」
區域協同合作 推動灣區創新發展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規劃中,香港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賈康多次在公開場合指出,中央明確提出粵港澳大灣區戰略規劃,是旨在將珠三角地區打造成我國的強勁增長極,並與世界上其他著名灣區相媲美甚至超越。香港可積極參與區域協同合作,通過加強與深圳、廣州等地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動灣區的創新發展。
他續指,香港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意義重大,而且要特別看重它對於全局標杆和引領作用。在大灣區裏內嵌了深圳要打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先行示範區,此一戰略部署帶有梯度推移的邏輯,就是要鼓勵大灣區在創新發展過程中,走在整個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前沿而帶動其他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