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火」出國門帶來啟示 創新解構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星光之路





香港文匯報訊 綜合央視及中新社報道, 2月13日,那個有着黑眼圈愛惹事的3歲中國小男孩「哪吒」正式亮相海外院線。國產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下稱《哪吒2》)在澳大利亞、新西蘭、美國、加拿大等海外市場正式上映,勢如破竹,火爆與好評遠超預期。《哪吒2》破近20年國產片海外發行排片數量紀錄,美國上映地區覆蓋當地48個州,上映城市超400個,加拿大上映地區覆蓋當地10省、42個城市。截至2月14日零時,《哪吒2》國際評分網站互聯網電影資料庫(IMDb)上,《哪吒2》的評分已漲至8.3分。《哪吒2》總票房(含點映及預售)截至16日上午已經超過115億元人民幣。
《哪吒2》並沒有迎合西方審美,而是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將東方美學與頂尖動畫技術、現代視角完美結合。海外好評不斷也說明,東方文化、東方美學不僅能滿足中國民眾的需要,也能跨越文化的邊界,讓全球共享。傳統與現代並非割裂對立,傳統文化經過現代轉化後,可成為世界文化交流的橋樑。「我偏要踏出一條自己的路。」《哪吒2》國際版海報上如是寫道。 這條路,是古老東方神話故事經創新解構後的現象級破圈之路,也是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探索出的一條星光之路。
深挖有故事張力視覺表現力的元素
美國《紐約時報》報道,《哪吒2》證明了中國電影業正在講述自己的故事,而不是靠西方電影公司來製作基於中國民間傳說的電影。
在四川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蔡尚偉看來,近幾年中國優秀動畫作品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深入挖掘中華傳統文化中充滿故事張力、具有視覺表現力的元素。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李翔同樣認為,西方打造了漫威、哈利·波特等IP,其故事、價值觀乃至審美影響了幾代人。而如今「哪吒」站在世界舞台,證明了中國故事的超凡魅力以及中國人講好故事的創作能力。
全動畫行業托舉 將中國故事說與世界聽
1926年,中華民族風雨飄搖之際,萬氏兄弟在上海狹小的亭子間,將一台舊照相機改裝成攝影機。經歷上百次失敗後,他們終於創作出中國人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動畫片《大鬧畫室》。 作為中國動畫的探路人,萬氏兄弟中的萬古蟾在《閒話卡通》中寫道:「要使中國動畫事業具有無限的生命力,必須在自己民族傳統土壤裏生根。」 如今根植中國神話故事的《哪吒2》,正在中國全體動畫行業的托舉下,將中國故事說與世界聽。
以人為本 跨越語言與文化的共鳴
央視報道指出,《哪吒2》以根植於中華傳統文化基因的生命力表達中國的哲學思想和中國式浪漫。閃耀國際舞台,取得亮眼成績的背後,依靠的是中華文化不斷發展、衍進、創新提供的強大推動力。這或將是中國電影創新力重塑全球電影市場格局的起點。
取材於中國神話故事的《哪吒之魔童鬧海》以超乎尋常想像力設計出的宏大場景,出人意料、緊湊有趣的故事,詼諧幽默的人物語言,和敢於衝破桎梏大無畏精神,詮釋了中國傳統文化滋養下中國影視藝術創造的深厚底蘊,同時對古代神話人物和傳統文化進行改編和創新,也讓更多國外電影專業人士看到了中國電影發展更多的可能性。
至於《哪吒2》如何獲得海外市場的突破,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獲得價值認同和文化認同?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周星認為,《哪吒2》所有的傳統文化都從人的角度去謀劃,鮮活的各種人物,它就是一種體察,人在生活中命運的坎坷,人的家庭際遇,還有堅守正義不受命運傳統的束縛,所以以人為標準的藝術創作,好的作品一定要相信內涵的力量,有精神力量,有文化支撐。
一系列成熟配套工業流程功不可沒
「這部電影,每一個形象通過動畫原畫和整個想像力的設計,非常有趣味,有特色,而且很有辨識度,我覺得這些實際上能夠讓西方觀眾所接受。」北京師範大學亞洲與華語電影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張燕指出,將「哪吒」作為中國電影參與世界電影市場競爭格局的一個範例,除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表達,還有最先進的技術手段、創作者對作品投入的熱忱以及推廣、宣發等一系列成熟配套的工業流程,才能讓中國電影真正地走進國外觀眾的心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