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發債建北都區明智之舉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蔡競文、周紹基)對於特區政府計劃透過發行政府債券來支持北部都會區的融資需要,有學者和財金界人士昨日對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目前香港債務水平處低水平,適當發債以支持惠及民生和社會長遠發展項目,屬明智之舉。

  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認為,發債是最快籌到資金的方法,而且最好是發長債吸引國際及機構投資者。他解釋,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政府發長債有很多好處,可發30年的長債,因為香港在債市方面比較弱,一個發展全面的債市最好有長、中、短期債券,過往的iBond是給市民大眾投資的,而長債則可以吸引國際及機構投資者。發長債予全球投資者,政府收益大、開支相對較少。

  港債規模遠遜星洲

  莊太量還認為,如果香港與新加坡比較的話,新加坡發債規模等於GDP的150%以上,所以香港在發債上仍有很大的空間。如果香港的發債佔比佔GDP約60%至70%,他相信可以承受到。

  特首政策組專家組成員、科技大學經濟學系榮休教授雷鼎鳴表示,現時投資建設北部都會區,這些投資從賬面看來或會增加財赤或債務,但該項目具有成本效益,不但對提振本港經濟有作用,符合社會成本效益,對政府的收支也有好處,將來賣地的收益將大於成本,土地儲備也比美元儲備安全,故他不擔心政府在償債上有任何問題。

  有基金經理亦認同政府透過債市集資或向市民發行基建債券,集資發展北部都會區,指任何大型建設都涉及現金流問題,早期現金流投入的最佳方法之一正是向市場集資。建議北部都會區項目採用最新的環保要求,符合綠色債券的要求,更有助於本港的綠債市場發展,並強化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