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階段磨合期曾「甩轆」 下階段將做得更好

●「積金易」下月展開第二階段「上線」工作,團隊參考之前經驗,引入多項改善措施。
●「積金易」下月展開第二階段「上線」工作,團隊參考之前經驗,引入多項改善措施。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聶曉輝)「積金易」平台自推出初期曾出現過「甩轆」情況,積金局行政總監鄭恩賜日前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承認,由於「積金易」屬全新系統,且不同受託人、不同僱主的供款情況也不盡相同,首階段磨合期確曾出現問題,但整體運作暢順,他強調「積金易」團隊已檢視過所有問題,確保第二階段會做得更好。

  出事主因是資料缺漏

  香港文匯報去年10月底曾報道,接獲不少在僱主僱員已正常供款的情況下,「積金易」賬戶於個別月份出現僱主僱員供款金額均歸零,或個別月份的自願性供款「被消失」的異常情況,致電熱線查詢亦未能查明原因。積金局當時回應表示,有關問題主要是僱主在輸入僱主自願性供款資料時未能完全符合新系統要求,或資料不足導致未能準時更新所致,已即時跟進。

  鄭恩賜日前在訪問中解釋,之前出問題的主要原因,出於受託人提供資料時有缺漏、受託人轉移文件時與「積金易」承辦商出現磨合問題等,更多的是因為涉及僱主自願性供款,「不同公司提供的供款金額計算方法、供款期和領取條件等均有所不同,總共多逾30種形式,而將相關資料輸入平台時亦有不同要求,因而未能即時反映在有關賬戶內。」

  他並舉例,個別僱主名下有十多間公司,卻在填寫付款人資料時並未有交代清楚屬於哪一間公司,這亦會出現問題。

  他說,「積金易」承辦商已增強專為僱主和負責處理強積金行政工作人員的培訓,並會增加外展支援服務,向尤其是強積金安排較複雜的大型集團和機構,以及資源條件較少的中小微企等,提供「一對一、手牽手」的支援服務。

  他表示,「積金易」團隊會繼續積極協調承辦商與受託人的溝通,以理順個別僱主的供款習慣、自願性供款資料等行政操作,並為僱主提供相應協助,「團隊亦已要求承辦商確保第二階段加入的受託人系統無誤,尤其涉及自願性供款要做好模擬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