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實支援照顧者 築起有溫度的香港

  李梓敬 立法會議員

  屯門一位年逾七旬老翁倒斃家中,被揭發多年來雙腳因患病而嚴重水腫,仍要獨力照顧智障兒子起居飲食。個案再次揭示香港照顧者群體的艱辛困境。照顧者長期承受身心壓力,卻因支援服務不足而被迫孤軍奮戰。事件不僅是個別家庭的悲歌,更反映香港社會福利制度亟需補強的缺口。當人口老化加劇、家庭結構趨向核心化,支援照顧者已非單純福利問題,而是關乎社會穩定的重要課題。

  倡建常規居家護理團隊

  參考日本經驗,當地早在2000年實施「介護保險制度」,由當地政府與保險公司共同分擔長者及殘疾人士的照顧開支,並提供居家護理、喘息服務等多元化支援,顯著降低照顧者的身心負擔。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數據,相關政策實施後,照顧者的抑鬱症比例下降逾三成。反觀香港,現行支援照顧者的政策仍以現金津貼為主,社區支援服務名額仍長期不足,例如全港僅有約200個暫託宿位,輪候時間平均逾半年。這種「重津貼、輕服務」的模式,顯然未能回應照顧者的實際需求。

  加強支援照顧者,對社會有深遠效益。以上述屯門的個案為例,若特區政府能建立常規居家護理團隊,協助處理日常起居及醫療護理,照顧者便能騰出時間就醫或喘息,避免健康惡化導致家庭陷入雙重危機。此外,社區中心增設臨時託管服務,能讓照顧者外出工作或進修,既提升家庭收入,亦釋放勞動力。長遠而言,這將減少因照顧壓力衍生的家庭悲劇,同時降低公共醫療系統的負荷。

  有人質疑,擴大支援或會加重公共開支,但事實證明,預防性措施往往比事後補救更符合成本效益。

  推「家庭照顧者假期」政策

  特區政府應從三方面着手改革:首先,設立「照顧者專項津貼」,按家庭需求分級發放,並簡化申請程序;其次,在全港十八區的康健中心,提供照顧者支援,例如心理輔導、法律諮詢及技能培訓等;最後,參考新加坡做法,推出「家庭照顧者假期」政策,允許僱員每年申請有薪假期處理照顧事務。此舉既能減輕家庭壓力,亦可推動企業履行社會責任。

  強化照顧者支援更可促進社會共融。許多基層家庭因長期與社會脫節而產生孤立感,完善的社區服務網絡能重建他們的社會連結。例如台灣有「照顧咖啡館」計劃,讓照顧者聚會交流,同時提供臨時託管,成功提升家庭抗逆力。香港亦可鼓勵社企與地區組織合作,開辦社區廚房、手作工坊等活動,既為照顧者創造喘息空間,亦推動鄰里互助文化。

  照顧者是社會安定的無名英雄,特區政府有責任為他們構建可持續的支援體系。唯有讓每個家庭感受到政策溫度,香港才能真正成為以人為本的宜居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