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民營經濟壯大 激發創新競爭力
劉典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研究員
在國家改革開放四十餘年的壯闊歷程中,民營經濟從「草根萌芽」成長為「參天巨樹」,發展軌跡始終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從「56789」的貢獻比例(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到「四新經濟」的蓬勃興起,民營企業不僅是經濟增長的「壓艙石」,更是創新科技的「主力軍」。縱觀歷史長河,中國民營經濟的每一次跨越式發展,都離不開「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的協同。可以預見,在政策持續護航、企業銳意創新的雙重驅動下,中國民營經濟必將以更硬核的科技實力、更開放的全球視野,為高質量發展寫下新的時代註腳。
自新質生產力概念提出以來,創新科技的戰略地位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國家明確將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抓手,2025年更以「四個加快」為路徑——創新能力提升、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布局,形成系統性推進框架。在這一框架下,政策從頂層設計到地方實踐均體現出對科技的深度傾斜,更折射出國家通過制度創新將「實驗室成果」轉化為「生產線動能」的決心。
提升民營企業貸款佔比
國家層面對民營經濟的重視,始終以系統性、連續性政策為支撐。202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發布,提出八方面31條舉措,直指民企發展的痛點與堵點;同年11月,八部門聯合推出「金融支持25條」,從信貸、債券、股權等多維度破解融資難題,明確要求「逐步提升民營企業貸款佔比」,並首次提出「探索高收益債券市場」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至2024年,國家發改委內設民營經濟發展局,標誌着政策執行進入專業化、常態化階段。這些舉措層層遞進,既彰顯了「政策工具箱」的豐富性,更體現了「急企業之所急」的治理智慧。
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4年內地民營企業進出口額24.33萬億元人民幣,增長8.8%,佔外貿總值的比重繼續提升,達到55.5%,有進出口實績的民營企業數量首次超過60萬家,達到60.9萬家,民營經濟首次成為內地高技術產品的最大進出口主體。
微觀施策層面,國家以精準服務破除民企發展桎梏。針對民營企業「首貸難」「信用評估難」等問題,監管部門推動「信易貸」模式普及,建立全國產融合作平台。據市場監管總局數據,2024年「四新」經濟領域新設企業超過239萬戶,約佔新設企業總量四成。與此同時,稅務部門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國家稅務總局數據顯示,2024年前11個月,內地民營企業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1萬億元人民幣,佔比71.3%,直接激勵企業將創新作為核心競爭力。
支持突破西方技術封鎖
以小米為例,2025年其預計的研發投入將提升至300億元,主要用於AI、OS和晶片等底層技術的持續研發與創新,這正是乘政策東風、搶佔技術高地的典型實踐。這種「政策澆灌+企業深耕」的模式,使民營企業從「跟隨者」逐漸轉變為「領跑者」,在自動駕駛、新能源等賽道形成全球競爭力。
當前,正值中美科技競爭白熱化與國內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節點。美國試圖通過「排華條款」限制中國科技產業發展,例如禁止使用中國電池材料的電動車獲得補貼,並限制半導體企業在華擴產。對此,中國科技政策已轉向「自立自強」與「開放創新」並重,既加大本土研發投入,又通過「東數西算」工程等國家級項目優化產業布局,分散數據中心的區域風險,提升軍事與經濟安全性。民企如何利用政策支持突破技術封鎖,同時拓展國際市場,將成為核心議題。
雷軍攜其SU7車型通過「技術+生態+品牌」戰略實現逆勢增長,印證了民企在複雜市場環境中的韌性;馬雲創立的電商與金融科技生態,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基礎設施支持。目前政策制定者需要聽到企業對「AI倫理治理」、「數據跨境流動」等前沿議題的建議,企業家則期待政策在「算力基礎設施」、「知識產權保護」等領域進一步突破。這種雙向奔赴,正是中國民企能夠持續突破「卡脖子」技術的關鍵密碼。
民企需參與國際規則制定
總體而言,從政策預期看,中央促進民營企業創新發展或圍繞三大方向展開。一是優化科技型企業的融資環境,例如擴大「高收益債券」試點範圍,支持早期技術研發;二是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尤其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領域建立快速確權通道;三是推動國際技術標準制定,助力民企從「產品出海」轉向「規則出海」。
站在2025年的新起點,民營經濟的未來圖景愈發清晰。一方面,在全球化與智能化浪潮下,民企需以更高站位參與國際規則制定。小米汽車計劃將智駕技術反哺智能家居生態,構建「全場景智能覆蓋」;新能源企業通過技術授權模式實現「反向輸出」,這些案例表明,中國民企正逐步從「中國製造」邁向「中國創造」,以技術引領全球產業發展。另一方面,共同富裕目標要求民企在發展中兼顧社會責任。從「萬企興萬村」行動到「碳中和」承諾,民營企業正在探索一條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交融的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