鐫刻民族精神印記 解鎖春節文化密碼 馮驥才:半生寫年 終成《過年書》



2024年12月4日,中國春節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一歷史性時刻,不僅標誌着春節從「中國時間」升級為「世界時刻」,也催生了一部承載民族情感的文化著作——馮驥才的《過年書》。作為春節申遺的核心推動者,馮驥才在申遺成功後第一時間推出此書,既是對傳統文化的致敬,亦是對全球化時代文化傳播的回應。 「我是從農耕時代過來的人,對年的情懷和記憶太深。近四十年來,寫年、說年、談年、論年,是我工作的一部分。」馮驥才坦言,編纂《過年書》的初衷是「紀念自己與民族這個重大節日之間的精神性故事」,更是為春節申遺這一「歷史性和永恒性的盛事」立傳。全書以50篇散文、訪談與30餘幅彩圖,從「年的感懷」到「年的話語」,層層遞進,構建起一座春節文化的「立體博物館」。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聰 天津報道
「在中國人過的所有傳統節日中,春節是中華民族最具生活情感與生活理想的節日。沒有任何節日像春節一樣包含中國人那麼多精神、心理、追求、性情、偏愛,因而春節最能講好中國故事。它就像一把鑰匙——只要一進入春節,就知道中國人是怎麼回事了。」馮驥才表示,作為一名作家,自己寫了太多關於年的文字,一直渴望將它們匯編成冊,目的是審視年在當代的興衰走向,同時反思自己在傳承年文化過程中的努力是否足夠。這種對年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驅使着他在春節申遺成功的第一時間,便投身於《過年書》的創作之中。該書分為「年的感懷」「年的沉思」「年的藝術」「年的思辨」「年的話語」五個部分,收錄了他有關年的《守歲》《花臉》《春節八事》等五十餘篇文章和訪談,並配以三十餘張彩圖,從春節回憶、春節習俗、對春節相關非遺的搶救,到對春節的思考和展望,全面闡述了春節的文化內涵。
描寫溫暖的春節回憶
在「年的感懷」部分,馮驥才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那些溫暖的春節回憶。《守歲》中一家人圍坐等待新年鐘聲的溫馨場景,《花臉》裏孩子戴上花臉時的興奮與自豪,這些回憶不僅是他個人的珍貴記憶,更是無數中國人共同的春節印象。
「年的沉思」則深入挖掘了春節習俗背後的文化內涵。貼春聯、放鞭炮、吃年夜飯等習俗,在馮驥才的筆下被賦予了新的意義。貼春聯不僅僅是裝飾,更是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放鞭炮也不只是為了熱鬧,還蘊含着驅邪避凶的傳統寓意。這些習俗是春節文化的根基,承載着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年的藝術」展示了春節相關的民間藝術形式。剪紙、年畫、糖人兒等民間藝術,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成為春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書中的三十餘張彩圖,生動地呈現了這些民間藝術的精美,讓讀者彷彿置身於熱鬧的春節集市,感受到濃郁的節日氛圍。
「年的思辨」從當代視角出發,對春節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承與發展進行了深刻思考。隨着時代的變遷,春節的慶祝方式也在發生變化,一些傳統習俗逐漸淡化。如何在保留春節文化內核的基礎上,讓春節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馮驥才在書中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引發讀者對春節未來走向的深入思考。
「年的話語」收錄了馮驥才關於春節的訪談與言論,這些內容是他對春節文化多年研究與思考的結晶。通過這些話語,讀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對春節文化的理解和認識,也為研究春節文化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向世界講述「春節文化」
「過年在中國老百姓心目中是最大的節日。每逢過年,人們會不自覺地把陽曆換成陰曆。平日裏生活的高興勁兒,好像都積攢着,這時全使了出來。因此舊時,再窮的人家,也要燉一鍋肉,備兩瓶酒,請識文斷字的人用紅紙寫些吉祥話兒,黏貼在門板上;姑娘們買上三尺紅頭繩,小小子放一掛小鞭炮(鞭炮)!對於含蓄又溫厚的中國人來說,每一次過年,都是民族的情感——對生活的情感、鄉土情意與人間親情一次總的爆發與加深。」馮驥才說。
《過年書》中對春節獨特的意義、價值、內涵與性質的開掘,對於傳承和弘揚春節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讓人們更加深入地了解春節的歷史和文化,也為世界各國人民提供了一個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窗口,春節文化將在全球範圍內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和弘揚。「春節成為人類的文化瑰寶,一方面當之無愧,一方面喜出望外。而竟在此時,作家出版社約我編寫此書,正合我意。」馮驥才說,自己關於年的各類文字約有數百篇,這裏選五十篇,簡而括之,只為了一種紀念。紀念自己與民族這個重大節日之間的精神性的故事;更是紀念春節列入世遺這件歷史性和永恒性的盛事。
《過年書》也是馮驥才對春節文化的一次深情告白。他用文字和圖片,勾勒出春節的歷史脈絡和文化輪廓,讓讀者在閱讀中感受到春節的魅力與溫度。這本書不僅是對過去的紀念,更是對未來的期許。馮驥才說,他希望春節在中國和世界的現代文明中散發出更璀璨的光彩。相信《過年書》的出版,將為春節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開啟新的篇章,讓這一中華民族的瑰寶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綻放更加耀眼的光芒。正如馮驥才所言:「春節最能講好中國故事——因為它包裹着中國人最真實的生活與理想。」
馮驥才
1942年生於天津,祖籍浙江寧波,中國當代作家、畫家和文化學者。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馮驥才是新時期崛起的第一批作家,也是「傷痕文學」的代表人物,其作品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尤以「文化反思」系列小說著稱,多次在國內外獲獎。作品被譯成英、法、德、意、日、俄、西、阿拉伯等二十餘種文字,在海外出版譯本六十餘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