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債建北都區 投資未來壯大債市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政府會透過發行政府債券融資,確保北部都會區項目進度不會因為公共財政狀況而受到制約,強調提速發展北部都會區是香港把握科技變革機遇的關鍵。北都區是香港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之一,適度發債集合市場力量建設北都區,屬投資未來的明智之舉,亦可壯大本港債券市場,促進金融市場多元化,增加市民投資渠道,鞏固本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地位。
發展北都區,不僅增加房屋用地,滿足改善民生所需,更提供足夠空間及基礎設施,吸引科技企業落戶香港,透過構建完善的創科生態圈,結合粵港澳大灣區高端製造業和市場規模的優勢,推動灣區聯動發展,成為驅動香港創新發展的新亮點。造地等基建項目牽涉龐大資金,通常由政府財政支付、私人財團參與、發債吸納市場資金等多種渠道籌集資金。當前整體經濟復甦未如預期,特區政府財政面臨一定壓力,私人投資氣氛不活躍,透過發行政府債券融資,確保北都區發展不會因資金不足而滯後,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由特區政府、公共機機發債融資,用於重大基建項目,本港有不少成功先例。機場「三跑」,機管局主要以發債集資為主,過去4年通過債券發行舉債約753億港元,完成絕大部分「三跑」項目融資。「三跑」在2016年動工並於2022年完成,「三跑」系統已經落成啟用,有業界人士估算,可為香港機場增加50%的吞吐量,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航空樞紐的地位。為了進一步滿足「三跑」的營運所需及讓市民能參與「三跑」的融資項目,去年機管局推出「三跑」50億元零售債,亦錄得超額認購2.1倍。
特區政府過往發行的債券,亦深受環球機構投資者包括銀行、中央銀行、主權基金及國際組織以及基金經理、私人銀行、保險公司等歡迎。以2024至25年度為例,特區政府發行的綠色債券和基建債券,機構投資者部分都錄得近3倍至7倍的認購額,反映市場對能帶來固定收入的優質資產有着龐大需求,以及對香港長遠發展的信心。
還要看到,香港的債務水平目前仍處於低水平,環顧全球部分發達經濟體,政府債務相對生產總值的比率超過百分百。例如2022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顯示,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的負債比率為:美國110.15%;日本214.27%;英國100.75%;法國92.15%;德國45.95%,而香港現時比率只達約9.3%。相比之下,香港有不少的發債空間,即使略為提高,仍屬於穩健水平。
正如陳茂波指出,發債籌資乃用在投資未來,並非用在日常開支,這是特區政府一直嚴守的財政紀律。隨着部分基建工程逐步落成,未來發債需求及規模會相應減少。另一方面,基建投資帶動的經濟活動和產業發展,亦將為香港帶來更多新發展機遇和稅務收入,而透過發行較長期債券以支持較長期的工程項目,也能讓現金流年期與工程項目的需要相匹配。有學者亦指出,北都區項目具有成本效益,不但對提振本港經濟有作用,符合社會成本效益,對特區政府的收支也有好處,將來賣地的收益將大於成本。因此,社會各界應認識到,發債建設北都區是投資未來,有利長遠發展,不存在舉債度日的情況。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債市產品持續豐富、規模不斷擴大,有助提升市場的活躍度和吸引力,把香港債券市場做大做強,類似北都區等回報穩定的重大基建債券,為投資者提供更多投資選擇,讓適合不能夠冒高投資風險的普羅市民,分享到更多的發展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