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追求性價比 「口紅效應」失靈

●逸仙電商表示,「護膚效果」正超越「色彩」成為購買驅動力。圖為完美日記生產線。 受訪者供圖
●逸仙電商表示,「護膚效果」正超越「色彩」成為購買驅動力。圖為完美日記生產線。 受訪者供圖

  經濟學上有個著名概念叫做「口紅效應」,是指在經濟蕭條時期,口紅反而會賣得好,也被叫做「低價產品偏愛趨勢」。反映人們在經濟不景氣時,對非必需品既有強烈消費慾望卻又無法維持原有消費水平,便轉而購買低價的非必需品,帶動相關產品的銷量上升的趨勢,美妝產業也由此成為折射經濟發展狀況一個特別切面。

  近年來,內地的美妝個護品牌在電商大促中的銷量下降、全國化妝品零售額暴跌、化妝品進口額下滑等消息頻現,人們的質疑也越來越響:口紅效應如今還靈嗎?

  平價國貨最暢銷

  「口紅效應」實際上是一種由補償心理驅動的低價平替消費趨勢,而細看內地化妝品市場近年的動態,從社交媒體平台上人們紛紛求好價「平替」、到平價產品成各大購物節「銷冠」等所見,人們不是不買了,只是更追求性價比了。

  例如在早前的雙十二大促中,國貨品牌珀萊雅在天貓、抖音、京東等平台均位列美妝類目的第一位,可復美、優時顏等品牌也增長明顯,可見人們從追求高溢價的「貴婦品牌」、國際大牌,到偏好「平價大碗」的國貨替代,美妝個護領域吹起平替之風。當購買產品的單價大幅降低,在總體數據上就表現為消費總金額的下降,而實際上人們仍然是在選擇更低價的非必需品。

  消費者在化妝品領域的消費一降再降,也體現了當前社會整體消費的情況和趨勢。這波消費降級深深滲透了以往消費力強勁的女性群體和發達城市消費者,說明極度疲軟的社會消費亟待有效的刺激。美妝產業無法脫離宏觀經濟走出獨立行情,不僅行業內的品牌、企業、生產商需要找準增長點進行差異化發展,也更需要從改善居民收入、提振消費信心的宏觀面着力,推動經濟正循環發展。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