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解惑】楊柳驅邪滌祟 象徵救濟眾生

●自唐宋以後,「楊柳觀音」造型愈益普及。 網上圖片
●自唐宋以後,「楊柳觀音」造型愈益普及。 網上圖片

  前兩期,本專欄分別以陸象山「宇宙即吾心」說,引申討論理學家對多元宇宙的看法;並就Google量子電腦晶片名稱「Willow」,討論「楊柳」在《詩經》等古典作品中的象徵意義。事實上,「楊柳」不止在中國文學方面有特定意象,其在民間風俗與宗教中亦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眾所周知,楊柳是中國常見的一種樹種,生命力非常強大。《增廣賢文》曰:「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正凸顯其隨地而生的特點。或許如此,古人視楊柳為生命的象徵,認為其有驅鬼辟邪之效,形成後來在清明、鬼節期間插戴柳枝的風俗。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更謂:「正月旦,取柳枝着戶上,百鬼不入家。」

  在道教中,神祇或道士以楊枝打鬼驅邪的記載,比比皆是。例如《太一救苦護身妙經》記述,元始天尊宣稱太一救苦天尊的無量神通:「東方長樂世界有大慈仁者,太乙救苦天尊,化身如恒沙數,物隨聲應。」「神通無量,功行無窮,尋聲救苦,應物隨機。」

  據此,我們可知太一救苦天尊來自「東方長樂世界」,其以無限化身,應物隨機;聞聲救苦,薦拔亡魂。關於太乙救苦天尊的造型,《太一救苦護身妙經》謂其「足躡蓮花,圓光照耀,手執柳枝淨水,九頭獅子左右從隨,乘空而去」。

  除手執柳枝淨水外,經文又記述供奉太乙救苦天尊者,需「常於淨室中,焚香禮拜,柳枝淨水,時花藥苗,如法供養」,一再強調柳枝淨水。

  至於佛教,楊枝淨瓶也是古代印度民眾的日常用物。然而,印度的楊枝,主要用以咀嚼潔齒,淨瓶則用以漱口或淨手洗臉。唐人阿地瞿多譯《佛說陀羅尼集經》卷三《般若波羅蜜多大心經》曰:「每日旦起,洗手面已,嚼楊柳枝,更漱口訖,入佛堂中作供養法。」唐人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食罷去穢》對此亦有詳細解說。

  「楊柳觀音」自唐宋普及

  據後秦鳩摩羅什譯的《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記載,觀世音菩薩應音聲及機緣,向人示現三十三體,攝化無邊眾生,世稱「三十三觀音」。大約到了隋世,開始有手持楊枝淨瓶的觀音造型出現,但為數不多。

  唐宋以後,「楊柳觀音」造型愈益普及,如日本密教典籍《覺禪鈔》卷三十九圖像一二八載:「觀世音左手把楊枝,右手持澡瓶。……私云:楊柳觀音歟!」在日本江戶時代土佐秀信編繪的《佛像圖彙》中,「楊柳觀音」更是「三十三觀音」中的首位。

  除潔齒外,楊枝亦有良好的治病功效,李時珍《本草綱目》曰:「柳枝祛風、消腫、止痛,其嫩枝削為牙杖,滌齒甚妙。」《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十一亦謂「嚼楊枝具十德」。《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法經》更云:「若欲得消除身上眾病者,當修楊柳枝藥法。」因此,「楊柳觀音」又稱「藥王觀音」,而其手上的楊枝淨水,亦由一般治病延伸為辟邪治鬼,如《佛說灌頂經》卷九載道:「禪提比丘所嚼楊枝,擲地成樹。樹下有清泉水。……國中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四輩人民,有病苦者悉皆往彼故精舍所,取此楊枝,並取泉水,浴洗病者,灑散五方。諸魔、惡鬼、毒鬼消亡,辟除眾惡,萬事吉祥。」

  菩薩天尊名有別 善德無別

  綜上所述,「太一救苦天尊」與「楊柳觀音菩薩」,均以楊柳、淨水為法器,同樣以無限化身接應不同音聲,救濟無邊眾生,彼此形象相若。為何如此?到底是誰借鑒誰?學者對此頗有爭論。或者,「太一救苦天尊」就是道教的菩薩,「楊柳觀音菩薩」就是佛教的天尊,既然各有不同應化,何必拘泥名相概念?《老子》曰:「名可名,非常名。」可堪玩味。

  在《西遊記》中,觀世音菩薩多次以不同形象出現,但大多作楊柳觀音貌。如在第二十五及二十六回中,劇情描寫孫悟空大鬧萬壽山五莊觀,打倒人參寶樹,觀主鎮元大仙拘住三藏,命悟空治活人參樹。悟空遍尋治樹藥方不得,請來觀音,「菩薩將楊柳枝蘸出瓶中甘露,把行者手心裏畫了一道起死回生的符子,教他放在樹根之下,但看水出為度」,終於解決難題。

  又如第八十九及九十回中,太乙救苦天尊坐騎九靈元聖私下凡間,收下六獅為徒孫,與唐三藏等人發生衝突,又以柳棍捶打孫悟空。悟空逃走,得土地公指點,往東極妙岩宮向太乙救苦天尊求救,事情始得解決。

  雖然情節不同,但解救孫行者,助三藏法師取西經弘法,菩薩與天尊,善德無別也。

  ● 謝向榮教授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