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不怕海龍王

  沈鴻穎 學研社成員、文字工作者

  今年農曆年,港產賀歲片票房偏冷。反觀內地春節檔卻大收旺場,當中的票房新王者,不是什麼巨星雲集或流量明星加持的真人電影,而是一個有點醜但又頗可愛的三歲小孩,若有留意應知,說的就是《哪吒之魔童鬧海》(《哪吒2》)。

  續集一般很難超越前作,同期上映的《封神2》就是一例。但《哪吒2》卻獲觀眾認可,執筆之時,其票房剛破100億人民幣,除了是中國首部百億電影,也是首部亞洲電影躋身全球影史票房榜前20名,並已位列全球動畫票房榜第三位,隨時有機會晉身成為全球冠軍動畫。

  許多睇慣外國動畫的人可能訝然甚或難以相信此成績,但如果有接觸中國動畫,便知這非一日之功。幼時除了看電視播放的動畫外,印象深刻還有父親買的錄影帶,當中有系列中國神話故事的動畫片,畫風獨特,有些像剪紙,有些似皮影戲,也有些如水墨畫,後來才知自己看的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作品:《阿凡提的故事》、《天書奇譚》、《三個和尚》、《葫蘆兄弟》、《寶蓮燈》、《哪吒鬧海》……至近年,國產動畫已日漸崛起,且不再局限於兒童市場,《大聖歸來》、《大魚海棠》、《長安三萬里》、《雄獅少年》,中國動畫、動漫早已蛻變至新里程。

  《哪吒2》的成功也令人想起以往香港電影的輝煌時光,但與其留戀過去,不如奮力再起,近期《九龍城寨之圍城》、《破·地獄》等叫好叫座的電影,均屬抓住香港特色、發掘到自身文化價值、喚起觀眾共鳴的作品,也證明了在電影市場低迷的時代,觀眾並非不願意花錢入戲院,而是需要有高質量、有情感共鳴的劇本去支撐消費意願,同樣道理也適用於飲食服務、零售等各行業。想起一闋歌詞:「哪吒不怕海龍王,幼獅不畏虎和狼」,香港在經濟低迷的大環境、國際較量的夾縫中生存,實需有哪吒「我命不由天」的精神,才能殺出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