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獅迎新春

  雯雯

  新春期間,很多商場、食肆或一些社區的賀歲活動,為增添熱鬧氣氛,總會邀請醒獅助興,大人小孩皆看得興奮雀躍,舞獅躍動,真的有助增加歡樂氣氛,也是農曆新年不可或缺的活動。

  根據民間流傳,舞獅具有神力,是種可除煞驅邪的瑞獸。在農曆新年期間,據說敲打鑼鼓,健兒舞獅,可驅趕年獸,由於熱鬧喜慶,慢慢便成為傳統。舞獅主要分南、北兩派,北獅流行於長江以北的地區,南獅則發展於廣東一帶,包括香港。南獅又稱為「醒獅」,早年多以黃、紅、黑為主色,原來代表三國時期的「劉、關、張」。黃獅是劉備、關羽是紅獅,黑獅則代表張飛。今天所用的顏色已多樣化。南獅的獅頭除了眼睛、鼻子和大耳朵,還有頭角和鬚子,獅身則其實只是一塊「獅被」。昔日的模樣較兇猛,現在已變得有親和力和可愛,重量也較過往輕盈。

  傳統舞獅程序由「點睛儀式」開始,舞獅健兒都是練得堅實的馬步,獅子時而撲前、時而跳躍,又會走近人群然後施禮,最惹笑的是其突然抓癢的動作。「過梅花樁」是演出的一個高潮,牽動大家的目光與情緒,醒獅靈活輕巧地踩在離地很高的樁柱上,仍如履平地做出急跳、快走和轉身等動作,贏得大家的喝彩與掌聲。壓軸的「採青」最顯功架,「青」通常把生菜懸掛在高處,內有利是,寓意生財有利。當獅子把「青」採到,還會吐出如「一本萬利」、「財源廣進」等對聯,令氣氛高漲。有說醒獅所到之處皆吉利,舞獅絕不止是一項街頭表演,其實還是連外國人也感到「驚艷」的傳統藝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