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小土豆大戰略 育良種是關鍵
2015年,中國正式提出馬鈴薯「主糧化」戰略,馬鈴薯成為繼水稻、小麥、玉米之後的頭號非穀物食品和第四大主糧作物。2016年,農業主管部門提出《關於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推進馬鈴薯主糧化產業發展。
在此過程中,育種是一個重要環節。培育具有耐旱、耐寒和耐貧瘠優良品質的馬鈴薯,能夠在較為惡劣的自然條件下實現穩產、高產,緩解糧食資源壓力。以「中國薯都」內蒙古烏蘭察布市為例,近年來從馬鈴薯良種源頭入手,全力實施馬鈴薯科技「突圍」工程和種業振興「揭榜掛帥」項目,開展馬鈴薯聯合育種攻關,狠抓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大力培育「育繁推一體化」的龍頭企業,已形成從莖尖脫毒、組培快繁、溫網室微型薯生產到原種繁育的完整體系。
攻關十餘年 只為孕育一顆好種薯
烏蘭察布市農林科技研究所馬鈴薯研究室主任林團榮介紹,烏蘭察布市是典型的乾旱半乾旱地區,這樣的氣候雖適宜種植馬鈴薯,但長期以來,品種單一、病蟲害防治困難、種植技術落後等問題嚴重困擾着該市馬鈴薯產業的發展,選育本土馬鈴薯新品種迫在眉睫。經過十多年的科研攻關,「蒙烏薯」系列新品種應運而生,並於2022年6月「走出」了實驗室,進入到大田生產試驗階段,在6個旗縣開展示範種植任務。
播種種植 不再只依靠塊莖種植
「馬鈴薯屬於同源四倍體作物,雜交育種後代分離變異複雜,需要不斷進行篩選評價,這是『慢功夫』,急不得,至少10年為一個育種周期。」林團榮說,為了選育優良新品種,她和團隊的科研人員經常在實驗室、田間地頭工作至凌晨一兩點。經過對幾千份後代雜交材料的觀察,以及雜交組合的配製、實生苗培育、田間評價篩選等一系列試驗,成功選育出「蒙烏薯」系列馬鈴薯新品種。
在雲南,雲南師範大學馬鈴薯科學研究院科研團隊已在二倍體雜交馬鈴薯育種領域取得率先突破,隨着該技術的不斷發展完善,未來,在馬鈴薯種植中,可不再只依靠塊莖種植,而是可以像小麥、水稻一樣,用種子播種種植。
2024年,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牽頭,南京農業大學、雲南師範大學共同申報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雜交馬鈴薯基因組設計育種」獲批立項。基礎科學中心項目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定位最高、資助力度最大的項目,旨在瞄準國際科學前沿,集中和整合國內優勢科研資源,產出一批國際領先水平的原創成果。 ●綜合內蒙古日報及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