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視窗】土生土長粵劇新人後天不足(上)

  上期介紹了香港粵劇演員培訓的4層架構,未繼續探討這層架構的缺陷前,先重溫一下我曾經在專欄介紹過青少年神經系統和肌肉鍛煉的適當年齡。

  人體九大系統中,神經系統的發育最早,新生兒出生後的頭兩年,大腦發育相當快。小腦發育到3歲時,已基本達到成人水準,能維持身體的平衡和動作的準確性,可以學體操、游泳或滑冰等運動。3歲至6歲,大腦皮層各區域增加了暫時聯繫的可能性。6歲時條件反射的形成已比較穩定和鞏固,形成動作技能的能力更加提高。7歲至8歲時,大腦皮質運動區神經細胞的分化,已接近成人水準,也特別敏感,可塑性最大。13歲至14歲時皮質抑制調節機制達到一定強度,分析綜合能力明顯提高,不用費力,便能學會一些新動作,如假動作、射門技術等。十三四歲以後,大腦發育定型了,即使大量訓練,也很難達到十三四歲前的學習效果和效率了。

  另外,9歲至12歲是「反應速度」的敏感期;「速度素質」在10歲至13歲時期增長最快,如果此時期不進行訓練,14歲以後肌肉收縮的速度就會緩慢下來;「動作速度」的敏感期是7歲至11歲,以後頻率提高就比較難了;「位移速度」的敏感期,男子是7歲至14歲,女子是7歲至12歲。

  至於柔韌性方面,兒童骨和肌肉的彈性好,關節韌帶的伸展度較大,所以要讓身體柔韌性好,應在兒童時期及早進行訓練。

  簡單而言,所有和神經支配與神經感覺有關的靈敏度、動作速度、技巧等的學習,要愈早愈好。因此,3歲至5歲是學習戲曲的最佳年齡階段。在這一時期,孩子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很強、身體柔韌性好、可塑性極強,而且在入學前時間充裕能夠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香港,不乏四五歲的小朋友參加粵劇培訓班,也就是梁寶華教授所提出的非正規的社區訓練。除了教授基本動作外,為了增加兒童學習的興趣,多以折子戲作教材,花在基功練習的時數較少。因此,小朋友能否打好基本功,父母的態度最重要。據我所知,個別新秀由於得父母的支持,可以多花點時間練功。但一般情況是上了中學以後,父母多希望子女以學業為重,練功的時間漸漸減少。基於上述原因,大部分土生土長的粵劇新秀錯過了發展運動神經和鍛煉肌肉的最佳時期,相比內地粵劇學校的畢業生,毯子功和把子功的水平自然有所不及。 ●文︰葉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