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住星級新家 「老友記」更開朗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吳健怡)在香港人口高齡化的背景下,港人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安老已成為近年社會的熱門議題。社署推出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讓香港長者獲多一個安老的選項,跨境養老亦改寫不少長者的晚年生活。社署助理署長(安老服務)甄麗明引述兩名參與計劃的長者,在香港獨居缺乏人際支援網絡,入住內地院舍精心打造的星級新家後,整個人變得開朗,更大讚院舍環境好,不用輪候宿位,職員亦悉心照顧。
特區政府自2014年6月開始推行廣東院舍住宿照顧服務試驗計劃,並在2020年1月將試驗計劃恒常化,現名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為年滿65歲,由於個人、社會、健康及或其他原因而未能在家中居住的長者提供住宿照顧。
「醫養結合」利身心健康
甄麗明表示,申請人在提出申請資助院舍照顧服務時,均需要接受安老服務統一評估,經評估確定其服務需要後,可根據評估結果申請長期護理服務,而申請計劃的長者無需資產審查。
隨着內地醫療福利機制及服務愈趨成熟,她認為內地養老院舍較香港的院舍更為寬敞,空間更大,又可提供較多雙人房和單人房予長者選擇,加上內地的養老院為「醫養結合」,集醫療、康復與養老服務一體,除了供應智能化康養設備,院舍的娛樂設施亦較為豐富,如設有健身室、康樂活動,有利於香港長者的身心健康。
甄麗明引述兩名參與了計劃的長者的感受。84歲高齡的梁婆婆由於長期獨居於香港,未能與在內地居住的子女經常團聚,因此長期心情抑鬱,不喜外出,在港亦欠缺支援網絡,2018年透過當時的試驗計劃,入住在深圳的安老院舍。
梁婆婆除了有情緒問題外,更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及白內障。甄麗明說,深圳的院舍會關注長者的身心健康,除了會定期為梁婆婆做身體檢查外,亦十分關注她的心理健康。院舍的工作人員亦會鼓勵她多參與活動,並帶她去公園散步,提升手腳的活動功能,減慢記憶衰退,慢慢亦打開梁婆婆封閉已久的心扉,與社會重新接軌,「梁婆婆回港覆診時,還會約一班老友記去飲茶,朋友都讚她與以往有很大分別。」
素食者獲貼心安排餐飲
另一位80多歲的鄧婆婆,於一年前在計劃下居住於另一間深圳的安老院舍,甄麗明說,由於鄧婆婆是一位素食者,院舍貼心地為她提供素食餐飲,「她一直讚這裏很大,空氣也好,而且還欣賞職員的熱情」,讓她能夠頤養天年。
由於內地與香港的生活環境始終不同,為鼓勵更多香港長者參與計劃,以及給予他們適應的時間。甄麗明表示,由2023年10月1日起,社署在計劃內加入為期6個月的試住期(由長者入住計劃下的安老院當日起計),若長者在試住期屆滿時繼續接受計劃下內地安老院的院舍照顧服務,其在香港中央輪候冊的長期護理服務申請將會結束。
她補充,若長者在試住期間不適應而選擇離開計劃下的內地安老院,將會按其原本的申請日期恢復其在中央輪候冊上長期護理服務的輪候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