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探微】春風十里的香江詩意

●趙志軍《春風十里》
●趙志軍《春風十里》

  中國畫常在方寸間營造出古詩中的意境,令人賞心悅目的同時,也感受到畫面所傳達出的詩意情懷。元代畫家黃公望在《寫山水訣》中提出「作畫貴有古意」,道出了中國繪畫與古典詩學之間血脈相連的美學淵源。這種表達方式在畫家趙志軍的畫作中體現得尤為突出。畫家筆下的《春風十里》以初春盛開的迎春花入畫,筆筆不提春,處處都是春,畫面以淺絳色的枝條、嫩綠色的新葉、鵝黃的花朵,將詩人杜牧《贈別》「春風十里揚州路」的春日情景渲染出來,既體現春日的繁華與美景,也融入古詩的意境與浪漫。畫家在元宵佳節以迎春花入畫,畫面枝繁葉茂,春意盎然,在春風萬里的詩意情景中暗喻香港的未來充滿光明,頗有文人畫風。

  畫作以枝條為經、花朵為緯,在宣紙之上編織出流動的香江詩意。在趙孟頫「書畫同源」的筆意中,將杜牧詩句的平仄轉化為視覺的韻律。畫家在枝條間用沒骨法點綴的黃色花朵明艷清雅,為整個畫面驟添生機,畫面井然有序又張弛有度,流露出古詩的意境和韻律,觀之似觀一幅畫,又似在讀一首詩,真如摩詰詩——「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

  畫面前景以解索皴法描繪枝條,以枝幹對畫面進行了平面分割,中鋒運筆,輔以雙勾、以線求韻、多次皺染。中景黃色花瓣以沒骨法點染,鵝黃淡綠,春意萌動,一簇簇迎風綻放的花朵,由近至遠,由濃至淡,形成虛實、明暗、遠近對比。運用的正是源自謝赫六法「隨類賦彩」的設色法則,使畫面極具層次感。

  畫家趙志軍對光的處理可謂別出心裁。整個畫面呈現出逆光的效果。細看每根枝條,似都從背面透出光來,而這種效果是通過多次皺染以及細微的留白來實現的,來源於畫家日積月累的細緻觀察與準確的表達。趙志軍的這一做法和巴羅克早期用光大師維米爾對自然光的詩意捕捉異曲同工。畫家活用了沒骨花瓣透光的瑩潤感,枝條背面射出光線的真實感,借鑒了維米爾擅長通過斜射的預想和光線營造靜謐氛圍的做法,以虛寫實的逆光處理非常微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畫面右下方,畫家以群青薄染,營造出豐富的層次和空間感,群青是西方語境下的神聖之藍,是畫家中西融合的大膽嘗試,與黃色的花朵形成「陰陽開闔」之勢,在虛實相生間拓展出「咫尺千里」的想像空間。

  這種詩畫交融的造境智慧,本質上是傳統文化「天人合一」宇宙觀的視覺呈現。畫中迎春花枝不僅是對物象的摹寫,更是精神層面的哲學隱喻,象徵物我交融,對自然與和諧的嚮往,最終在筆墨氤氳中達成莊子所謂「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化境。 ●文:常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