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亮眼/內銀上月放貸5.13萬億 創歷史新高

中國金融數據表現亮眼,信貸、社融增量均錄歷史新高。中國人民銀行昨日公布的數據顯示,1月新增信貸5.13萬億元(人民幣,下同),高於市場預期的4.5萬億元;社融規模增量7.06萬億元,較上年同期增9%。分析稱,「穩增長」政策集中發力、金融機構加快資金投放,推動1月新增信貸實現較快增長,社融規模好於預期得益於「表內」信貸的較快增長,及政府債務發行的提速。分析師預計,為護航中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今年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料進一步加大。\大公報記者 倪巍晨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1月新增信貸5.13萬億元,環比、同比分別多增4.14萬億元和2100億元;社融規模增量7.06萬億元,環比、同比分別多增4.2萬億元和5833億元。他分析,中央以更大力度支持「兩重」項目建設,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帶動基礎設施貸款較快增長,這對信貸投放形成重要支撐。
據人行數據,1月新增信貸中,住戶貸款增4438億元,其中,短貸減少497億元、中長期信貸增4935億元。當月,企事業單位信貸增4.78萬億元,其中,短貸和中長期貸分別增1.74萬億元、3.46萬億元。社融結構方面,1月對實體經濟發放的貸款增5.22萬億元,同比多增3793億元。當月,企業和政府債券淨融資依次為4454億元、6933億元,同比分別多134億元和3986億元;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473億元,同比多51億元。
貨幣政策呈現寬鬆特徵
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指出,1月新增信貸與社融增量規模均達到歷史最大單月增量,貨幣政策在加快信貸投放、推動社融增長方面呈現「寬鬆」特徵。其中,隨着房地產市場的逐步企穩,居民中長期信貸需求攀升;企業中長期信貸增加,也預示企業擴大生產和投資的信心正逐步恢復。同時,得益於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前置發力,1月政府債券發行明顯高於往年,政府債券融資將持續成為社融增長的主要推動力。
董希淼坦言,1月末普惠小微貸款餘額及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餘額同比分別增長12.7%及11.4%,均高於同期各項貸款增速,預示信貸結構持續優化,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服務更精準有效。不過,考慮到今年春節提前至1月,部分信貸需求和薪酬獎金發放也在當月提前釋放,2月用款需求或有所減少,建議進一步關注有效信貸需求的穩定性和持續性,繼續採取有力措施穩定經營主體的預期與信心。
降息時點或與美聯儲同步
華金證券首席宏觀及金融地產分析師秦泰指出,從刺激新增債務融資需求角度看,今年有必要擇機調降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綜合「穩匯率」因素,降息時點或與美聯儲降息步調保持同步。
他續稱,鑒於目前商業銀行淨息差已收縮至較窄的區間,加之國家對新增低效債務槓桿的嚴格控制,「今年全年人行有望降息40個基點,預計至年末貸款餘額、社融存量同比增速或分別為5.2%和6.6%」。
連平相信,今年更加有為的宏觀政策措施將加速落地,融資需求將隨之逐步恢復,今年信貸與社融將加速增長,其中三個重要領域將有較突出表現。一是房地產相關信貸與直接融資增量,二是政府債券的大規模發行,三是居民消費逐步恢復,以及終端需求增長帶動的相關產業擴張。他並指,今年財政與貨幣政策料續加大對「兩重、兩新」的支持力度,今後一段時間,信貸需求料續穩定增長,信貸投放也將具有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