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棚閒話】家鄉的雅女作家群

  ●羅大佺

  家鄉洪雅,雅自天成。發源於巴郎山和夾金山之間的青衣江水,從寶興河嘩嘩流出,一路洶湧澎湃,流經洪雅,滋潤了這方土地,然後咆哮着奔向遠方。在青衣江畔,有一群以筆為伴的「雅女作家」,她們用細膩的筆觸和獨特的視角,描寫着洪雅的山水,為這片古老的土地注入了靈動的文字。

  提起雅女作家,我們不能忘記李亞非女士,當年分管文化教育的美女縣長,工作間隙總是拿起筆來,描寫着家鄉的民俗風情和山山水水。她的散文受到過著名作家劉紹棠的稱讚,也榮獲過四川省報紙副刊一等獎,後來離開洪雅到眉山工作,官至副廳級,沒因身份的變化忘記繆斯,先後出版了散文集《那山那水那人》和《難忘那片故土》。後因工作和生活,她一段時間曾經淡出文學視野。可不久前發給我一篇一萬多字的報告文學,讓我大吃一驚,原來不管多忙,她一直關注着家鄉,回饋着故土。

  而今雅女作家群的領頭羊是何澤瓊。她是樂山人,洪雅媳婦。走出大學校園後教過書,當過國企辦公室主任,退休後挑起了縣文聯聯合黨支部書記的擔子。她的文字細膩溫柔,作品見於《星星》詩刊、《青年作家》《鍾山》等文學雜誌,出版了《溫柔的橘子》等3部散文、小說集。她有一種積極奉獻的精神,善於做思想工作和文學活動。文學創作本質上是一種個體行為,由於素質和理念原因,文人之間磕磕碰碰在所難免,但何澤瓊能用熱情和包容把大家團結在一起。我常常對她說,你是家鄉山林裏的竹篾條,能把不同類型的木板箍成水桶,為家鄉文學百花園澆水育苗。

  王清是縣文聯副主席,平時接觸中只知道她對工作認真負責。一次大病之後,她忽然產生了創作的激情,靈感如噴泉而出,作品陸續登上《廣州文藝》《散文百家》《中國環境報》。大家都說:清主席是一隻南山鳥,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縣作家協會主席李雅麗是省作協會員,她用豪放而深情的詩歌,歌頌着家鄉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進程,各種文學活動中,總是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女詩人王曾玉的詩常常以自然為背景,用優美的語言表達着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然的敬畏。張霞快言快語,渾身充滿青春的活力。她寫詩歌也寫散文,文字清澈純淨,《語文報》頭版頭條曾經推出她的散文《舊日的鏵犁》。楊淑蓉是洪雅實驗小學的校長,她的文字掉到地上也能叮噹作響,散發出鄉土的氣息。宋學蓉的散文描寫着家鄉的風土人情和自然風光;宋銀瓊用手中的筆回憶着童年的趣事;蘇萬娥用文字描繪出一幅幅鄉村的畫卷;龔興瓊書寫着自己的人生歷程;哦,還有一些熟悉和不熟悉的女作家,當信息化碎片時代襲來,她們對文學仍然初心不改……

  人傑地靈的家鄉,因了青衣江水的滋潤,土地變得樸實而肥沃;因了「雅女作家」們的辛勤耕耘,山山水水變得更加靈秀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