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回應】兩地仲裁界優勢互補具國際競爭力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敖敏輝 廣州報道)在《意見》公布後,引起業界廣泛關注。恒益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廣州仲裁委仲裁員黃民欣表示,大灣區各地仲裁各有優勢,互補性極強,《意見》提出從國家層面進行整合十分有必要,意義重大。比如,香港仲裁機構成本較高、程序繁瑣、電子化程度相對較低,但其業務輻射境外區域廣泛,國際投資和貿易業務多、熟悉國際規則,國際人才眾多,這些方面恰恰是內地仲裁機構需要進一步提升的方面。內地在「雲仲裁」、智能開庭系統等方面的經驗做法,又是香港仲裁界需要補足之處。

  內地線上仲裁領先 港國際業務多

  「比如,廣州仲裁委是業界最早探索互聯網仲裁的機構,並主導建立多個線上仲裁平台。又比如,廣州仲裁委與當地法院在電子卷宗共享、仲裁案件財產保全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創新舉措。」黃民欣說,從最高法和司法部層面公布相關創新舉措,推動實現制度化,將極大提升這些創新舉措的知曉度、認可度和權威性,提升大灣區仲裁的影響力。

  《意見》中明確要規劃建設大灣區國際商事仲裁中心,黃民欣認為這是整合大灣區仲裁資源的一個載體。鑒於香港在國際仲裁等方面的優勢,建議將該中心的核心總部設置在香港,並在粵澳設立辦事機構。

  「如果只是解決大灣區11個城市的仲裁業務,大灣區國際商事仲裁中心的總部放在廣州、深圳、香港乃至其他灣區城市都可以,但要打造大灣區仲裁影響力,提升我國仲裁的公信力和國際競爭力,香港是一個最佳的選擇。」黃民欣說。

  推動港發揮更重要作用服務全球

  華南理工大學法律智能實驗室主任、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凱表示,《意見》提及的「港資港仲裁」、仲裁員名冊共享、智能技術運用、互聯網仲裁等,廣州、深圳等大灣區城市頭部仲裁機構已經進行了探索。此次是從國家層面對相關創新工作予以認可和採納,明確方向,並進一步形成制度化舉措。

  劉凱認為,當前,大灣區已經有多個頭部仲裁機構,今後要進一步形成合力。《意見》提出的統籌三地仲裁資源建設大灣區國際商事仲裁中心,是要面向世界提升我國仲裁的公信力和影響力,總部放在香港是最好的選擇。

  「面向未來,大灣區各頭部仲裁機構不是存量業務的競爭,而是要形成合力,打造面向國際的競爭平台,而香港是一個絕佳的國際舞台。」劉凱說。

  劉凱還提到, 新質生產力與仲裁業務模式的結合,是《意見》的最大亮點之一,其中不僅強調智能技術在仲裁中的運用,還要以仲裁服務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生命科學等新興產業健康發展,對大灣區仲裁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香港的仲裁機構業務量不及內地頭部機構,過去對新技術、人工智能的重視程度不夠高。未來,如果香港仲裁業要承擔更重要的角色,一定要擁抱人工智能技術,以吸引更多的國內外仲裁業務在香港開展。」劉凱說。

  劉凱相信,《意見》在提升大灣區仲裁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同時,也將推動香港仲裁發揮更重要的作用,立足香港,服務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