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地聯運合作 提升香港航運競爭力

  黎基雄 香港理工大學航運研究中心主任

  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十年間,香港在大灣區的貨櫃吞吐量市場份額從37%驟降至21%,同期深圳及廣州港口的份額卻穩步上揚(分別佔有43%及36%),反映香港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這個趨勢源於內地大灣區城市經濟轉型和產業北移帶來的結構性改變,更凸顯了香港航運業需要加快轉型配合發展趨勢,包括要設立航運發展基金,加強與內地合作發展等等。

  當前香港港口面臨的首要挑戰是周邊港口的激烈競爭。隨着南中國地區新建大型港口的崛起,特別是廣州南沙港等,區域港口產能過剩問題日益嚴重。部分內地港口透過財政補貼等方式吸引貨源和航線,而香港港口長期依賴市場力量,缺乏政府在港口發展方面的積極干預,導致競爭力逐漸減弱。此外,隨着國家放寬沿海運輸權(Cabotage)的中轉政策,香港作為內地城市的轉口獨特優勢已不再突出。

  值得關注的是,2023年年底試行的「渝深港快線」及去年8月推出的「渝深港固定班列」項目,為香港港口帶來新機遇。這條創新物流通道將重慶這個內陸城市的貨物經鐵路運送至鹽田港,再通過駁船在6-8小時內轉運至香港葵青碼頭。整體運輸時間可控制在3天內。這個成功案例證明,通過與更多的內地跨境合作,把貨物運到東南亞、南美等地,香港完全可以開拓新的發展空間。

  為提升香港港口的競爭力,我們建議特區政府採取以下具體措施:

  第一,設立專門的航運發展基金,為航運企業提供財政支持。這包括補貼新開闢航線、支持航運科技創新、資助航運人才培訓及僱主在港招聘海運從業員等。同時,政府應提供稅務優惠,吸引國際航運公司將總部或營運中心遷至香港。

  第二,大幅簡化跨境物流手續及成本。政府需要加快發展智慧通關系統,及設立綠色快速通道,以降低跨境運輸成本,及提高效率。

  第三,加強海鐵/路陸聯運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與內地鐵路網絡的對接。同時,應爭取中央支持及與更多的內陸省市和碼頭營運商合作,將更多內地城市的鐵路貨運線路延伸至香港。

  推進綠色和數碼化轉型

  第四,發展高增值物流服務。政府應積極建設更多現代化冷鏈物流設施,並提供租金優惠,吸引鮮活貨物,以及更多高增值、電商及危險品貨物經香港轉運;加速啟動大宗商品生態圈的建設,以創造更多貴金屬(如黃金)、能源商品(如天然氣)、原材料(如煤炭)以及農產品(如大豆)為代表的大宗商品交易及物流需求。

  第五,綠色能源加注是大勢所趨。特區政府應快速建設液化天然氣(LNG)等綠色燃料的加注及儲存設施,為貨主、船東及貨運代理提供低排放選擇。

  第六,加快推進數碼化轉型。政府應盡快投資建設智慧港口系統,推動區塊鏈技術在航運領域的應用,提高港口營運效率和透明度。

  此外,特區政府應積極與中央溝通,爭取在「十四五」及未來的「十五五」規劃框架下獲得更多政策支持。包括爭取加快加入RCEP進程,在大灣區建設中賦予香港更重要的航運樞紐地位(以實現「十四五」中「八大中心」的「國際航運中心」的目標),以及在內地實施更多便利香港港口發展的支持措施。

  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出席2024年香港工商界人士座談會時,提醒香港工商界應「以港為名,憑港而興」。隨着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和區域競爭的加劇,香港航運業的發展已到了關鍵時刻。香港仍然保持着自由港的優勢,擁有高效的通關系統和完善的航運服務產業鏈。通過政府的積極引導和大力支持,加上業界的共同努力,香港完全有能力在新的經濟環境下重振其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這不僅關係到航運業的發展,更攸關香港整體經濟的未來。航運業佔香港GDP18.8%(約5,488億港元),創造大量就業機會,政府必須立即採取行動,確保香港在國際航運領域的競爭優勢得以延續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