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情畫意】從詩經時代吃到今天


  ●趙素仲

  古人飲食智慧的啟示

  五十三 吊盧殷

  ──孟郊(唐代)

  孟郊 吊盧殷

  醉啜二杯釀,名鬱一縣香。

  寺中摘梅花,園裏剪浮芳。

  吟哦無滓韻,言語多古腸。

  己亥夏日

  素仲配畫

  孟郊,字東野,德宗貞元十二年進士。唐代詩人,有《孟東野詩集》。孟郊有多首寫與酒有關的詩。這首《吊盧殷》寫得很深情,回憶與故人飲酒的生活情趣。這樣的飲酒很優雅,特別是「吟哦無滓韻,言語多古腸」兩句,說明他們飲得不多,並無酒後胡言,而是互訴肺腑。孟郊有另一首寫飲酒詩《酒德頌》:「酒是古明鏡,輾開小人心。醉見異舉止,醉聞異聲音。」說的是酒後失言,失儀了。另有一首:「前賢多哭酒,哭酒免哭心。後賢試銜之,哀至無不深。少年哭酒時,白髮亦已侵。老年哭酒時,聲韻隨生沉。」哭酒,就是借酒澆愁,可惜「酒入愁腸愁更深」。

  酒可作食療,比狂飲有益。我對酒有兩款食療頗為熟悉。其一是產後煮雞酒。用木耳、雞件煮,作用是清除產後瘀血和補身。在此要一提,木耳不能泡浸過久,只能泡浸2小時左右。倘木耳浸時過長,會產生致命毒素「米酵菌酸」。煮法簡單,雞洗淨斬件,加木耳以水煮熟,下酒和鹽調味即可。另一款酒食譜是「五加皮燉雞」,有去風濕、除瘀之效。煮法也簡單,將雞腿一隻去皮,連同五加皮酒放入燉盅內,隔水燉2至3小時。不知家母得享高壽(99歲辭世),與經常食用此兩種酒食譜有無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