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爭朝夕坐言起行 灣區發展再創高峰
嚴剛 立法會議員
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日前到粵港澳大灣區調研,到訪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並在深圳前海主持召開的座談會上,聽取香港特區司局長匯報各自範圍的工作。行政長官李家超於社交平台發文指,他在哈爾濱回港工作第二天即召開會議,總結夏寶龍主任的指導和意見,向各司局長提出指示。夏寶龍主任南下大灣區調研,扎實落實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12月視察澳門的重要講話精神,引領港澳集中精力謀發展,推動大灣區高質量建設。李家超及管治團隊以坐言起行、只爭朝夕的工作作風和迅速行動,積極主動謀劃具體工作計劃並盡快落實,提速提質推動大灣區融合發展,發揮示範作用,激勵全港上下齊心,改革創新、再創高峰。
夏主任此次調研之行,體現中央以只爭朝夕、真抓實幹的工作作風和行動推動大灣區融合發展,為橫琴、河套、前海等高水平重大合作平台建設把脈定向,支持香港在新形勢下,充分發揮獨特優勢,更好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深入交流,大力發展創新科技產業,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高地,不斷開創「一國兩制」事業高質量發展新局面。李家超迅速召開會議,向各司局長提出指示,首先在思想上,既要進一步改革破局,敢於求變,創新創造,尋求突破,又要牢記時不我待的緊迫性,持續「提速、提量、提質、提效」,積極和主動與大灣區城市聯動合作,推動灣區一體化發展,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同時開拓新興市場。其次,李家超要求各司長按北部都會區等五個重點項目,謀劃具體工作計劃並盡快執行落實。
打破行政壁壘 推動機制對接
特區政府從思想上、行動上積極落實中央建設好大灣區的指示精神,充分體現特區政府務實有為、責任擔當,主動識變應變求變,推動大灣區融合發展,更展示特區政府改革、創新和破局的決心,發揮示範作用,帶領社會各界與政府有此共同信念,令香港突破現時發展桎梏,邁步前進、再創高峰。這種決心和行動不負中央和港人期盼,值得點讚。
「一國兩制」是香港的最大優勢,也是其長期繁榮穩定的根本保障。在推動大灣區一體化發展方面,香港應與灣區其他城市加強協調,打破行政壁壘,拆牆鬆綁,破除窒礙融合發展的陳規陋習,排除固化藩籬造成的阻力,敢於破局,推動機制創新、對接和銜接,建設灣區兼容的機制與標準。在金融、醫療、教育等領域,香港須探索更多跨境合作模式,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和資訊流的高效流動。
河套作為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與灣區深度融合的試驗田,更要突破制度體制壁壘,推動數據流通與人才流通,激勵科技成果轉化,打造國際科技創新高地,吸引全球高端科技人才和企業,形成創科產業集群,為香港經濟注入新動能。
謀劃具戰略意義的重大項目
國家今年將制定從2026年到2030年的「十五五」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這為香港全方位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了歷史性發展契機。特區政府應該緊緊把握這一契機,找準自身定位,謀劃一批具有戰略發展意義的重大項目。例如,在創科領域,通過發揮香港創科研學商優勢,孵化具有區域競爭力並能夠納入國家乃至全球產業鏈的創科產業,實現大灣區創科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實現灣區差異化協同化專業化發展,共同推動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香港應善用「一國兩制」獨特優勢,推動大灣區一體化發展,在融合發展中凸顯「兩制」優勢與活力,深化大灣區融合發展,在可持續發展繁榮中逐步實現財政收支平衡,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釋放「一國兩制」的強大生命力,讓香港成為國際資本的聚寶盆與國際高端人才的聚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