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解碼】敦煌瑞獸之飛天神馬

●在莫高窟的一幅壁畫中,一匹通體藍色的翼馬正在展翅飛躍。 作者供圖
●在莫高窟的一幅壁畫中,一匹通體藍色的翼馬正在展翅飛躍。 作者供圖

  ●周兵 紀錄片導演、歷史學博士

  有一部動畫片《小馬寶莉》,是很多人年輕時候的喜愛和記憶,可愛、俊秀的設定讓人着迷。在中國的敦煌莫高窟壁畫中,也出現了一種「神馬」,牠們或騰空飛躍,或振翅高飛,被稱為莫高窟裏的四大瑞獸之一的——天馬。今天,讓我們穿越時空,揭秘敦煌莫高窟裏的天馬,去了解這些神奇的「飛馬」如何承載古代中國人的想像與信仰。

  在敦煌莫高窟第249窟中的一幅壁畫中,一匹通體藍色的翼馬正在展翅飛躍:馬的前蹄抬起,後腿蹬直,雙翅張開,彷彿正要從畫面中衝出。這姿態不僅動感十足,還充滿力量,讓人彷彿能感受到天馬的翅膀劃過空氣的呼嘯聲。這就是敦煌藝術中「肩生雙翼」的天馬形象。天馬分為兩種:一種是「無翼」的天馬,儘管外形與普通馬無異,但卻能凌空飛馳,速度猶如風馳電掣;另一種則是「肩生雙翼」的天馬,除了擁有非凡的速度外,還能真正振翅飛翔。249窟的這匹天馬,正是後者的典型代表。天馬的形象並非憑空出現。追溯其起源,牠早在漢武帝時期的文獻中就已現身。當時,「天馬」指的是來自西域的神駿,因其速度快、體魄健壯,被譽為「天馬」。這種「神馬」不僅是強大力量的象徵,還逐漸成為中華文化中的瑞獸原型。

  同時,天馬也深受西方神話的影響。在古印度和古波斯的傳說中,天馬常作為太陽神的神駿,馱着太陽神馳騁天際。西元前三世紀的印度阿育王時期,鹿野苑獅子柱頂上的飛馬圖案,就象徵着宇宙的運行與秩序。這些跨地區多元文化的元素,通過古絲綢之路傳入中國,與本土文化碰撞融合,造就了敦煌壁畫中獨特的天馬形象。

  敦煌壁畫中最早的「飛馬」出現在北魏時期。當時的畫作中,雖然馬沒有翅膀,但卻能夠凌空飛躍,展現出超越自然的力量。這一形象象徵佛教信仰中通達無礙的神力。到了西魏時期(如第249窟),天馬開始真正「長出」翅膀,形象更為具象化——這不僅是藝術表現的突破,也是中古時期東西文化交往的結果。

  隋唐時期,天馬的形象更加豐富多樣。在隋代壁畫中,天馬與鳳凰、牛等瑞獸相伴,形成裝飾性極強的圖案,例如聯珠紋,這些設計風格深受古波斯藝術影響。到了唐代,天馬的形象更為生動精細——以第92窟《涅檠經變》為例,天馬站在牛與鳳鳥之間,體態優美,羽翼紅艷,身披鱗片狀飾物,超凡脫俗。

  敦煌莫高窟裏的天馬從最初的「速度象徵」逐漸演變為文化和信仰的載體。在敦煌不同時期的畫師筆下,牠既可以象徵力量與速度,也能代表神話中的自由與超凡。飛馬穿越雲層,飛翔在空靈的極樂世界,成為古人對天空、佛國世界想像下的生動形象。

  尤其在古絲綢之路上,天馬不僅僅是一種藝術符號,更是一種文明的對話——從古波斯的神話到古印度的傳說,再到中國敦煌壁畫裏的故事,這些飛馬展現了跨越時空和地域的文化交流與影響。

  從無翼的天馬到敦煌壁畫中振翅飛翔的天馬,中國古人繪製了一個穿越千年的佛國世界。它不僅是力量與自由的象徵,更是中西文化交融的見證。無論是藍色的翼馬騰躍天際,還是唐代壁畫中飾滿羽鱗的神駿,這些形象都向我們訴說着那個千年前充滿藝術想像力的敦煌莫高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