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分析】貿易摩擦與匯率變化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 程實
在全球貿易摩擦不斷加劇的背景下,外匯市場的焦點往往集中於美元指數的走勢。傳統觀點認為,美國挑起貿易摩擦通常會引發對美元資產的避險需求,從而推高美元指數。然而,隨着國際資本流動與全球經濟格局日趨複雜,這種線性思維正面臨新的挑戰。
貿易摩擦持續 不代表美元必升
首先,貿易摩擦並非自動推升美元指數。貿易摩擦對美元指數的影響並非遵循簡單的線性邏輯,其傳導機制需要從多因素動態平衡的視角進行審視,多恩布施的匯率超調理論為此提供了重要分析框架。該模型強調在價格粘性存在的前提下,匯率短期波動幅度往往超過長期均衡水準,這種超調現象本質上源於資本市場的即時反應與商品市場調整滯後形成的「時間差」。 因此,貿易摩擦對匯率的影響本質上是「條件依存型」變數。也就是說,當貿易政策調整與緊縮性貨幣政策形成協同效應,且能實質改善國際收支結構、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時,本幣升值才具備可持續性。
美匯走勢須看全球資本流動
其次,全球資本流動對美元指數具有顯著影響。從金融加速器理論視角看,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的雙向強化機制在美元定價體系中尤為突出。當美聯儲實施寬鬆貨幣政策時,企業資產負債表修復與信貸可得性增強形成正向迴圈,這不僅刺激國內投資擴張,更通過降低美元融資成本吸引國際資本湧入美股、美債等核心資產,形成美元指數上行的加速通道。
反之,當金融監管強化或信用風險溢價上升時,跨境資本對美元資產的配置意願會隨風險敞口收縮而減弱,這種流動性逆轉往往引發美元指數的趨勢性調整。因此,美元指數的演變路徑是全球資本在風險收益坐標系中動態再配置的結果,其波動幅度與持續時間既受美國貨幣政策、金融穩定性的直接約束,也取決於跨國資本對地緣政治風險、資產估值比較與制度環境的綜合評估,這種多維度的相互作用使得資本流動對美元的影響遠超過傳統貿易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