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福界籲社署牽頭速組「高危照顧者名冊」


屯門智障兒伴屍再揭照顧者悲劇 各界盼速介入隱蔽高危個案
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去年公布的施政報告中,提出建立跨專業、跨機構的「護老者和殘疾人士照顧者資料庫」,以識別高風險個案,但有關部門至今未公布詳情和推行時間表。日前,屯門蝴蝶邨再發生照顧者悲劇,一名78歲老翁病逝,其照顧的44歲智障兒子伴屍多日,至屍體腐化惡臭才揭發事件。立法會議員及社福界再次強烈呼籲,由社會福利署社會保障部牽頭,盡快建立「高危照顧者名冊」,並制定多重預警保障機制,「照顧者悲劇,一宗都嫌多!」●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僖
78歲姓陳老翁腳部嚴重腫脹不良於行,獨自照顧44歲的智障兒。前日,老翁被發現屋內猝死屍身發臭,兒子不知父親離世,以家中賀年食物等充飢保命,所幸保安員巡樓聞到屍臭才揭發事件。
議員批勞福局以「私隱」卸責
立法會議員江玉歡在昨日立法會研究人口政策和措施小組委員會上,追問「高危家庭名單」何時才能準備好。勞工及福利局康復專員陳偉偉回應表示,近日正向房屋署查詢有關獨老、雙老的家庭名單,正研究透過分析單位使用水電數據,推斷哪些家庭屬於高危,「索取資料涉及私隱問題,現與私隱專員公署商討如何令房屋署等部門放心提交資料,希望將來有一定進展。」
「這些亟需即時介入的隱蔽高危個案,怎麼還可以用所謂『私隱』卸責?建立高危名冊每延後一分鐘,就有可能多發生一宗倫理悲劇,豈容再拖?!」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鄧家彪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透過房屋署或希望關愛隊逐戶叩門建立高危名冊,都是不切實際的做法,「不是所有高風險家庭都住公屋,關愛隊只是義工組織,並無足夠資源和調查權限。我去年曾參與『洗樓』逐戶尋找潛在高危家庭,但肯應門的也才38%。」
他認為快速建立高危名冊的最可行方法,是由社署社會保障部牽頭,對接醫院管理局的記錄,「社署社會保障部負責發放全港綜援、傷殘津貼,再對接醫管局長者、傷殘人士醫療紀錄,其實最能全面和快速篩查出高危個案。這些人接受政府福利支援,相信不介意被納入安全保障系統。」他並建議成立更新機制,名冊中家庭的情況變化,能即時反應在名冊中。
倡水錶設警報系統 兩天沒開發警告
在建立高危名冊後,鄧家彪建議設四重保障系統,「首先應該為高危家庭全面建立預警機制。獨居長者或類似蝴蝶邨個案中無能力人士,發生突發事件後不一定會按平安鐘,建議在他們的水錶或門外安裝報警系統,48小時水錶沒有動或未開過門,就立即自動向關聯家人或親友發警告,啟動第二重保障,通知他們立刻致電或上門查看。」
第三重機制可交由各區關愛隊對名冊中家庭定期家訪,需進一步跟進的個案就啟動第四重機制,轉介給相關社福機構社工跟進,相信這四重機制已能大幅降低照顧者悲劇的發生。
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成員李世榮認為,蝴蝶邨事件反映政府推行照顧者支援措施存在不少缺失,促政府盡快完善照顧者關愛平台,包括建立資料庫、全面推行照顧者計劃、加強照顧者支援熱線的宣傳等,「照顧者熱線2023年9月運作,政府其後再推出照顧者平台,為照顧者提供資訊和服務,但今次事件並非社署社工跟進個案,反映現行支援措施仍未有效到位,有必要進一步完善。」
整合各部門紀錄 設資料庫跟進
他並建議整合政府不同部門如社署的社福服務單位、房署住戶紀錄、民青局關愛隊探訪及醫管局病人和照顧者紀錄,設照顧者中央資料庫,識別高危個案以定期聯繫跟進,並盡快落實支援長者及照顧者計劃,在十八區設照顧者支援中心,提供暫託、交流、資訊等多元服務,以及推出「照顧者通行證」,作為機構服務跟進和申請政府福利支援的依據,並鼓勵地區團體提供支援服務。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施麗珊對香港文匯報表示,最重要是建立高危名冊,「社署保障部應安排社工揀選有潛在危機的個案跟進,幫他們聯絡就近的社會服務。」
她認為房署亦應增加預警功能,「房署掌握全港公屋租戶情況,每座樓都有保安及有主任,應多留意及聯絡高危住戶,有需要就及時幫他們聯繫就近社會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