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號新時代新飛躍

1932
購置戰鬥利器以永久抵抗!
一九三二年四月三日,天津電報局將首批「救國飛機基金」三百五十四元送到大公報館,委託代管。《大公報》在四月四日刊登了「倡議電」和「捐款函」,指出「暴日侵滬,我十九路軍奮起抵抗,殺敵禦侮,備極犧牲……唯查敵我作戰,利器懸殊,並閱報載,日本民間,以其侵華武力仍有未足,自動捐輸,購置『愛國號』飛機十七架之多,以助兇焰……」為此,通電倡議捐款,備作購置救國戰機基金之用。
1937
仰首向天,等待大鵬展翅
一九三七年,《大公報》利用這筆資金,委託飛行先驅韋超代購滑翔機。韋超從德國購買一架H-17型滑翔機輾轉運至成都,這架H-17被命名為「大公報」號,成為中國第一架大型滑翔機。
一九三九年十月二十日,成都隆重舉行了「大公報」號滑翔機獻機儀式暨飛行表演大會。時任滑翔訓練班主任的韋超,駕駛「大公報」號飛上藍天,並在空中播撒傳單,現場歡聲雷動。
1939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十八日,「大公報」號滑翔機運抵陪都重慶,在珊瑚壩機場舉行飛行表演。 當時的重慶,飽受日軍大轟炸之苦。民眾對發展航空事業望眼欲穿。韋超此次飛行,令山城民眾深受振奮。在韋超下機後,珊瑚壩機場的觀眾,合力將「大公報」號滑翔機抬起來,在機場內繞場一周,讓所有在場觀眾,都能近距離一睹為快。十一月十九日《大公報》刊登記者徐盈的文章《萬人歡躍看滑翔》:「這時正有幾隻老鷹在天空翱翔,大家驚訝那滑翔機長長的翅膀竟是老鷹模樣。萬人歡躍看滑翔,不禁起了一片歡呼聲,那沒有發動機的鐵鳥忽的離開了教練機,在霧氣裏,下落而又上升,並作翻筋斗表演,博得了山城全體觀眾的喝彩。」
一九三九年十月二十一日的《大公報》文章報道提到:「本報為提倡航空事業,在津時向讀者募集捐款,於年前特在德國購買最新式滑翔機一架,呈獻政府。」這架飛機,拉開了中國普及滑翔運動的序幕。
1941
中國的青年都要飛上天去,這是國家的命運所繫,也是青年的幸福。
在《大公報》熱心倡導下,中國滑翔總會於一九四一年四月四日在重慶成立。成立前一日,即四月三日午後,由滑翔訓練班完成了在成渝三十公里長途滑翔機拖曳飛行表演。滑翔總會成立當天,《大公報》重慶版發表了由王芸生撰寫的題為《青年飛上天空去》的社評。
滑翔總會成立後,起初還是有成績的。一九四二年底,就有百架中型國產滑翔機獻禮。一九四三年八月底,第一架國產的「大公報號」大型滑翔機問世,於一九四四年一月試飛成功。
一九四一年四月四日《大公報》重慶版社評:「滑翔總會今天成立了!希望滑翔總會自今天開始負起這偉大時代的責任,向全國積極推動,務使每一個中學校均設一滑翔部,使大中學生,不分男女,人人都視操縱滑翔機如籃足球,如乘舟騎馬,航空普及了,自然產生傑出人才。中國的青年都要飛上天去!這是國家命運所繫,也是青年的幸福!」
1944
喚起民眾航空熱情
為普及滑翔知識,增進國人對滑翔運動的了解,《大公報》還聘請中國滑翔出版社編輯專業性的副刊「滑翔園地」,從一九四一年九月五日起在渝版上刊行至一九四四年四月二十六日止,共出版五十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