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氏民調」操作手法

  操控樣本

  不是搞隨機抽樣而是在特定群體中大做文章,通過受訪者使用語言、年齡等縮小了調查區間,以達至有政治指向性的「調查」結果。

  自創標準

  不剔除極端評分,不能反映真實情況。例如2014年「鍾氏民調」聲稱時任特首梁振英的民望評分「不合格」,後來被揭發近千名受訪者中逾六成給予合格以上,只因有數十人給予0分而拉低平均值。學術界都對此感到嘩然,認為調查未有剔除極端數據樣本,結論不能反映現實亦不科學。

  偷換概念

  涉嫌通過調查路徑限制,限定調查對象,譬如「鍾氏民調」2021年12月發表的一個調查,聲稱訪問了6400人,但當中竟有超過5400人自稱為「非建制人士」,被各界質疑是「反政府人士意見調查」。

  暗置傾向

  民研曾在進行「香港市民身份認同調查」時,偷換概念將「香港人」和「中國人」選項並列,向市民灌輸「香港人」獨立於「中國人」。而民研亦設置有「投白票」選項的「民調」,誤導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