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號再次翱翔雲霄 為民族復興書寫新篇章

  圖:大公報號再次翱翔雲霄 為民族復興書寫新篇章
  圖:大公報號再次翱翔雲霄 為民族復興書寫新篇章

  「大公報」號飛機揭幕儀式,將在今日下午在香港國際機場中國飛機服務有限公司機庫隆重舉行,在抗日戰爭勝利八十周年之際,全新塗裝的「大公報」號再次翱翔雲霄,展現大公報不忘初心,弘揚愛國傳統,銳意創新發展,不斷書寫新時代精彩篇章的堅定決心,也是香港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體現。

  一九三○年代,《大公報》積極開展航空救國募捐,並委託滑翔機飛行員韋超,從德國購進中國第一架大型滑翔機,命名為「大公報」號,在成都、重慶進行飛行表演,揭開了中國滑翔運動的序幕,為發展航空事業、培養飛行人才,做出了重大貢獻。\馬浩亮(文)

  新「大公報」號致敬抗戰勝利八十周年

  一九三○年代,面對內憂外患,中國興起航空救國的熱潮。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和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事變之後,航空募捐的熱情更加高漲。特別是一二八事變中,日軍出動飛機對上海狂轟濫炸,極大刺激了國人的憤慨之情。

  此時立足天津的新記《大公報》,經過吳鼎昌、胡政之、張季鸞「三駕馬車」的努力,已經崛起為全國報界龍頭。《大公報》接到許多讀者的投函,建議發起航空募捐。報館遂順應民意,舉行義捐。出於對《大公報》的信任,很多機關、單位將捐款交給《大公報》。

  大眾信任 交託捐款

  一九三二年四月三日,天津電報局將首批「救國飛機基金」三百五十四元送到大公報館,委託代管。《大公報》在四月四日刊登了「倡議電」和「捐款函」,倡議捐款,備作置購救國戰機基金之用。

  為示公正無私,大公報館特別設立了一個「保管委員會」,並邀請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天津銀行同業公會會長卞壽孫等津門名流,與《大公報》總經理胡政之共同參加,來管理募捐資金的使用。《大公報》還特意申明,「本報事業以社會服務為職志,既受公眾委託,不敢推諉,決於即日起,將此項基金專款存儲。」

  一九三五年,胡政之率大公報副經理王佩之等,赴日本考察。當時,日本正在大力提倡滑翔運動,報章群起鼓吹,青少年投身其中不可勝數。胡政之深受觸動,也倍感憂慮。回國後,他向保管委員會正式提議:以所管基金,發起滑翔運動。他認為,空軍有着極為重要的軍事地位,要發展航空事業,應首先從普及航空知識、提高大眾參與度做起,而青少年的滑翔運動正是發展空軍的基礎。且相較於軍機,滑翔機成本較低,易於普及。保管委員會同意了這項提議,並交給《大公報》詳加籌劃。

  此後,胡政之通過國民政府教育部體育督學兼體育委員會主任委員郝更生的介紹,結識了留學歐洲的飛行先驅韋超。韋超先在英國學習飛機設計製造,後又在德國學習滑翔機技術,成為中國第一位滑翔機飛行員。

  當時,華北危在旦夕。《大公報》已開設上海館,胡政之在上海與韋超兩度會面,一拍即合。胡政之遂決定撥款,委託韋超向德國訂購大型滑翔機一架,原計劃先運到上海,然後在一九三七年秋天在南京舉行全國運動會之際,舉行獻機儀式,並進行滑翔表演。

  不久,盧溝橋戰火驟起,平津相繼淪陷,《大公報》天津版停刊。胡政之急請同為「保管委員會」委員的中國銀行天津分行經理卞壽孫,將基金款項盡數匯到上海。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上海失守。幾經波折,韋超將從德國購買的一架H-17型大型高級滑翔機,先經越南河內,運到廣西,經貴州,輾轉運抵成都。這架H-17被命名為「大公報」號,成為中國第一架大型高級滑翔機。

  一九三九年十月二十日,成都隆重舉行了「大公報」號滑翔機獻機儀式暨飛行表演大會。國民政府考試院院長戴傳賢、教育部部長陳立夫等人出席。時任滑翔訓練班主任的韋超,駕駛「大公報」號飛上藍天,並在空中播撒傳單,現場歡聲雷動。當韋超平安着陸降落,走下飛機時,大公報記者張篷舟與市民代表,上前獻花。

  陳立夫代表國民政府講話指出,滑翔機構造簡易,危險性少,將大批採購,分發各學校,作青年學生運動之用,激發一般青年對航空之興趣,並使培育飛行人員於學校之中。

  購滑翔機呈獻國家

  同年十一月,韋超駕駛「大公報」號移師戰時陪都重慶,當月十八日舉行了飛行表演。《大公報》總編輯張季鸞出席。滑翔機在空中散發傳單和五顏六色的紙片,營造喜慶氣氛。韋超藝高人膽大,駕駛滑翔機一連翻三四個筋斗,觀眾熱烈歡呼鼓掌,情緒昂揚。

  當時的重慶,飽受日軍大轟炸之苦。民眾對發展航空事業望眼欲穿。韋超此次飛行,令山城民眾深受振奮。在韋超下機後,珊瑚壩機場的觀眾,合力將「大公報」號滑翔機抬起來,在機場內繞場一周,讓所有在場觀眾,都能近距離一睹為快。

  十一月十九日,《大公報》發表了徐盈的文章《萬人歡躍看滑翔》:「大重慶,昨天人心興奮非凡,因為本報天津讀者捐獻的滑翔機『大公報』號在珊瑚壩機場舉行滑翔表演……萬人歡躍看滑翔,不禁起了一片歡呼聲,那沒有發動機的鐵鳥忽的離開了教練機,在霧氣裏,下落而又上升,並作翻筋斗一表演,博得了山城全體觀眾的喝彩。」

  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主任周至柔對這場由「大公報」號掀起的滑翔運動高度肯定,並將其與壯大空軍相聯繫:「滑翔是充任一個軍事飛行員的條件,不僅是要操縱純熟,同時應付環境的一點機警和達成任務的高度耐性也是極為重要的……滑翔飛行最是值得介紹,它是現代青年極好的戶外運動,它是大眾航空的重要部門,並可作為軍事航空的初步訓練。在航空建設的現階段,一方面固然在求普遍擴展,以增加我的實力,一方面又須以最經濟的手段獲得最切實的效果,因此滑翔飛行在我國空軍的建設上,更加倍的值得大家來注意。」

  「大公報」號薪火相傳 奠基新中國滑翔運動

  滑翔機是一種沒有動力裝置,依靠空氣上升氣流讓機翼產生升力的飛行器,不能自行起飛,需要依靠外力拖帶、牽引,或從下坡道滑動來起飛。

  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滑翔機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小型的初級滑翔機。從一九三一年起,天津河北汽車製造學校、廣西柳州機械廠、清華大學等單位,陸續製造了一些小型滑翔機,但較為簡單,有的只能飛行幾分鐘。另一種就是大型的高級滑翔機,能倚賴上升氣流,在空中長時間翱翔。「大公報」號就屬於後者。

  一九四二年四月,第三飛機製造廠在成都太平寺機場建立,航空委員會副主任黃光銳兼任廠長,有職工約四百人、機床三十餘台。其前身是一九一八年成立的福建馬尾船政局海軍飛機工程處,是中國第一個成規模的飛機製造廠。第三廠的主要任務是訓練設計製造飛機的技術人才,利用國產材料自行設計和製造飛機。一九四三年八月底,第一架國產的「大公報」號高級滑翔機問世,累計製造了三十架「大公報」號滑翔機。

  「大公報」號滑翔機,在未來的歲月裏,為新中國滑翔運動的起步,打下了重要基礎。解放之後,成都、重慶地區的第三飛機製造廠、第八飛機修理廠、空軍軍士學校、機械學校、通信學校、太平寺機場等單位組成,合併組建了國營四一一廠,成為當時最大的航空企業。

  一九五○年,朱德總司令在空軍的一次會議上指出:「要開展滑翔活動,來啟發人民對航空事業的興趣,要知道,普遍發展體育運動,對健全空軍人員的體格和發展他們的機敏性等方面,有很大作用。」

  「既是進攻力量,又是防禦力量」

  一九五二年六月,周恩來總理批准成立了中央國防體育俱樂部(後改稱「中國人民國防體育協會」),下設滑翔工作組,負責籌建、組織滑翔運動。其手頭只有一架日本遺留下的「文部省式」初級滑翔機,已破敗不堪。

  同年九月,西南局書記兼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賀龍,被任命為中央人民政府體育運動委員會主任。他提出:「通過滑翔輸送和儲備飛行人員,對空軍是基本建設,既是進攻力量,又是防禦力量,一定要搞好,不能當兒戲。」

  一九五三年五月,根據賀龍的指示,四一一廠修復了四架德國「狄更生式」初級滑翔機和兩架「大公報」號高級滑翔機。而後,中央國防體育俱樂部滑翔工作組從北京,遷往成都太平寺機場,正式開展滑翔運動的試點工作,舉辦了新中國第一期橡筋彈射滑翔訓練班,並成立成都滑翔站。新中國的滑翔運動就此拉開序幕。

  由於西南地區降雨多、霧大,一九五五年根據波蘭援華專家的建議,成都滑翔站撤銷,人員遷往河北張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