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讀者/「沒錯,故事就該這麼發展」\米 哈
在《超棒小說這樣寫》一書中,詹姆斯·傅瑞(James Frey)寫道:「笑話的笑點在最後一句,小說的重點是高潮/解決。笑話講得再詳盡、再精彩、再動人,若沒有最後一拳到位的笑點,也是枉然。」小說,亦然。
另一位作者約翰·盧茲(John Lutz)則在《推理寫作》一書提到,當你「閱讀一本暢銷推理小說的最後一段或最後一句時,你會想:『沒錯,故事就該這麼發展。』由於作者從一開始就知道故事要怎麼走,所以結局不只要出人意料,還得合情又合理。」綜合兩位作者的說法,正是如何寫出故事高潮的原則:高潮是故事就該這麼發展,但讀者沒有想到它會這樣發展。
故事的高潮是合情合理的情節,卻又出其不意。如果套用一個比較老土的說法,那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那麼,說故事的人可以怎樣製造如此效果呢?
製造故事高潮的方法多種多樣,而伏筆,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技巧。伏筆的高明,在於其看似不經意,卻在結局時回收,讓讀者恍然大悟,從而感受到故事的精心安排。簡言之,就是在故事收尾時給人「原來如此!」的感受。其中一種伏筆,就是用上「回馬槍」,也就是製造假高潮。例如,我們可以讓偵探先抓到犯人,製造讀者「以為故事就是這樣完結」的假象,然後,我們才揭露偵探抓錯了人,並鋪排到高潮的大逆轉。
除了伏筆,「反轉預期」也是一種製造高潮的方式。它利用讀者既有的認知和假設,引導他們相信某個情節方向,並在某一個時刻突然揭示真相,創造強烈的反差。這種手法在推理小說中尤為常見,作者可以讓讀者深信某個角色是正派,甚至讓他成為故事的受害者,卻在故事高潮時,揭露他的真實身份。
在此,至關重要的提醒是:意料之外,不等同匪夷所思。這樣的拿捏,稍有不準,你便會寫出一個既不好笑,又叫人貽笑大方的笑柄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