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風生/共鑄灣區「托舉」之力 勇挑創新突破「大樑」\鄭翔玲

  近日,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和鹽田港開展調研,並主持召開座談會,聽取香港特區官員介紹特區政府今年經濟金融工作安排。夏主任在座談會上提出,希望特區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主席視察澳門重要講話和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繼續勇於改革、敢於破局、不斷創新,並期望粵港澳大灣區更多互惠合作、聯動發展。

  這幾年,夏主任多次到大灣區調研,並與港澳各界交流,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建設,既是「一國兩制」的生動實踐,也是香港面臨的重大機遇。在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以DeepSeek、《哪吒2》為代表的中國科技力量再次震驚世界,背後的產業「托舉」之力令人深思。

  打破慣性思維探索新路徑

  筆者認為,大灣區具備強大的創新能力和產業深度,對香港而言,正應勇挑大樑,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深度協同大灣區發展,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同時,實現自身的轉型突破。在此過程中,有幾點至關重要:

  首先,要堅持守正創新,勇於突破傳統路徑。「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河套、前海、北部都會區等創新嘗試,無不是守正創新的結果,也賦予了香港突破原有局限、實現轉型發展的戰略機遇。從DeepSeek的橫空出世來看,也是通過算法的改進,一舉突破了大模型對於算力硬件的依賴。在進一步深化灣區融合的過程中,我們同樣需要突破傳統思維慣性,敢於打破條條框框,在制度、模式層面探索新的路徑,讓灣區融合走深走實。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科技前沿領域,人才和數據的流動需求日益增多,如何讓粵港之間進一步無縫連接,值得進一步思考探索。

  第二,要深化協作意識,充分利用好灣區的產業鏈優勢。當今世界的發展,合作共贏是硬道理。近期除了DeepSeek,另一個引發熱議的話題就是電影《哪吒2》,該電影票房(含預售)已達一百億元,成為我國影史上首部百億元票房影片。而其成功背後,則是來自中國動畫行業138家公司的集體「托舉」。這也充分說明,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緊密的產業鏈協作將爆發出多麼大的力量。

  對於大灣區而言,廣東以製造業當家,已形成8個萬億級、3個五千億級、7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在新能源汽車、無人機等新興領域超前布局。香港作為傳統的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同時正在打造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如何將香港的金融、科技優勢與廣東的產業優勢結合起來,是香港和大灣區進一步發展的關鍵。

  為國家發展作出「香港示範」

  第三,要充分發揮自身所長,積極擔當「從0到1」的原始創新。長期以來,外界總有成見認為,美西方更擅長「從0到1」的技術創新,而中國更擅長「從1到10」的應用創新。中國新能源汽車、無人機、人工智能的崛起,陸續打破這一成見。但在更多的領域,包括芯片、生物醫藥等關鍵科技領域,中國的原始創新能力依然任重道遠。隨着全球科技創新浪潮不斷發展,我們更應該主動作為,走到科技的前沿,推動整個創新生態發展。「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在全球百強科技集群中,已經連續4年蟬聯全球第2位,香港科教資源極為豐富,擁有世界一流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完全可以發揮自身所長,在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方面發力,做大灣區乃至全國的創新策源地。

  中央一以貫之的關愛和支持,讓香港在由治及興的道路上越走越穩,越走越順。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步入新階段,香港更應該充分利用好內聯外通的獨特優勢,與灣區兄弟城市一起守正創新,擔當作為,識變應變求變,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爭當表率,為國家高質量發展做出「香港示範」「灣區示範」。

  香港中華聯誼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