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 園/科技向善\蓬 山
蛇年春節,一篇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回應《黑神話:悟空》製作人馮驥的文章,在網上熱傳。不少人被謙遜、細膩的言辭打動,筆者也是其中的一員。譬如,「真正偉大的從不是某個模型,而是千萬普通人用它創造的善意漣漪」「一群不信邪的傻子,用代碼當磚瓦,拿算法做鋼筋,在資本與質疑的裂縫中,硬生生壘出通向未來的棧橋……」真是句句敲打在心坎上。
然而,各方闢謠、打假、澄清隨後接踵而來,原來該文並非DeepSeek官方所發,竟然只是一個網民利用DeepSeek,模仿梁文鋒口脗生成的。這在讓人讚嘆AI聰明的同時,也帶來了關於科技倫理的憂慮和反思。
技術只是工具。斧子可以用來劈柴燒飯、斫木架橋,也被用來殺人越貨、為非作歹。二○一八年發生的「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就讓人感到了違背科學道德和生命倫理的可怕。利用AI進行的「換頭」,發展到足可以假亂真的聲音、影像,有的冒充明星進行詐騙,有的被用來侮辱、抹黑、造謠,不僅損害個人權益,也動搖社會信任基礎。
大數據技術被用於不當監控和算法枷鎖。算法推薦加劇信息繭房,影響理性判斷。克隆技術則涉及生命尊嚴。面對洶湧的技術迭代,普通人都不單單是圍觀的看客,而是潛在的受害者。
向善,是一切科學技術的底色。倫理道德,是守護安全感的籬笆。技術創新往往超前於倫理規範,現有法律或難以有效應對,商業利益驅動可能扭曲科技發展方向。但一項科學技術,無論多麼新銳、多麼顛覆,都不能破拆誠信公平、尊重生命、造福人類的基本價值規範。
如果說創新是驅動發展的「引擎」,那麼倫理就是不可或缺的「煞車」,讓技術免於蒙眼狂飆,橫衝直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