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去尋找真正最古老的『第一隻鳥』」

  「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錘會發現什麼。」面對單調枯燥且結果未知的工作,科研人員經常這樣安慰和鼓舞自己。王敏團隊每年有4個多月去福建開展野外工作,第一次是3月到5月,第二次是11月,為的就是避開雨季和高溫。2023年11月,聯合團隊向自然資源部申請新一輪科學挖掘獲批同意後,團隊在位於福建省的「政和動物群」開展挖掘工作。王敏清楚地記得,當年11月11日那個「驚喜的時刻」,他在「政和動物群」中「鑿」出了一個驚喜——一枚侏羅紀時期的鳥類化石。

  「在一塊敲開的石板上,部分肩帶骨骼從圍岩中顯露出來,儘管不足兩厘米長,但這些關鍵部位骨骼卻透露了重要信息。化石中肩胛骨和烏喙骨形態很清晰,鳥類的兩塊骨頭是分開的,而大部分恐龍的是癒合成一個。」王敏興奮地拍照發給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我們兩人都第一眼就認為,這是一塊珍貴的鳥類化石。」

  王敏介紹,在研究中,他們注意到「政和八閩鳥」身體的各個部位有許多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牠的肩帶很進步,但是前肢的形態就很原始。為了量化追蹤這些矛盾,聯合團隊將整體骨骼打散,追蹤不同身體部位在恐龍向鳥類演化時的變化,最後發現八閩鳥的肩帶和腰帶體現出來的特徵組合與白堊紀更進步的鳥類相當,但是牠前肢的形態卻與恐龍的很相似,這種身體不同部位不均一的演化現象就是鑲嵌演化。

  王敏認為,如此「進步」的鳥類在侏羅紀晚期已經出現,說明整個鳥類起源的時間比目前的認識要更早。「我們計算推測可能提早到中侏羅世甚至早侏羅世,這就為未來鳥類起源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指示意義:我們需要到距今1.6億年、1.7億年甚至1.8億年前的地層中,去尋找真正最古老的『第一隻鳥』。」王敏如是說。●香港文匯報記者 蘇榕蓉 福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