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票房火爆 彰顯中國文化力量
葉德平 香港教育大學戲曲與非遺傳承中心副總監
近年來,看「賀歲片」已經成為內地民眾的春節習俗。隨着內地消費市場的成熟,再加上「國潮文化」的形成,國產賀歲片更是屢創佳績;截至目前,六部大年初一上映的賀歲片的總票房,合共是151億元。
春節是中國人的大節,喜慶、歡樂是主流基調,所以賀歲片多數是輕喜劇,並且是適合一家大小的大眾口味。綜觀今年的賀歲片,大致也是這些模式,而且票房首四位的賀歲片都是「續集」或者「系列電影」。例如,《哪吒1》總票房超50億元;《熊出沒》系列電影總票房超80億元。因此,今年賀歲片市場的旺盛,很大原因是挾前集成功之勢,用良好口碑吸引民眾入場。並且,中國農村的「城市化」也是賀歲片旺盛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民眾消費能力比以往強大了;另一方面,電影院數量的增加也便利了民眾觀看。
守正創新挖掘傳統文化新魅力
從題材角度去分析,可以發現票房第一的《哪吒2》和票房第四的《封神2》其實都是以《封神演義》故事作為原型的電影。
《封神演義》成書於明代中葉,是一部長篇章回小說。它全書一百回,依託周武王伐紂作為綱領,寫眾仙渡劫的故事,是一部結合歷史與神魔題材的小說。歷史小說在過去千年以來,都深深觸動着我國廣大的民眾,像《三國演義》、《隋唐演義》便是其中佼佼者。可是,歷史小說畢竟不能過於脫離史實,所以創作空間相對神魔小說而言小了一點。因此,融二者於一身的《封神演義》可謂恰當地選中了命題,既有歷史依託,也可以有足夠空間去寫神魔故事。
此外,根據2023年8月30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的意見》,我國「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5%」,「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91.6%」,我國基礎教育普及水平總體達到世界中上行列。因此,相信沒有聽到「武王伐紂」這段歷史的人寥寥可數。再者,在近年的影視作品、手機遊戲(例如《王者榮耀》)的推動下,《封神演義》的故事與人物都深入民心。因此,在這個良好基礎上創作的《哪吒》系列電影焉能不大賣。
文化自信是國潮熱的底氣
《哪吒》系列電影通過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技術創新,實現了對傳統文化的再創造。嶄新的科技與厚重的傳統文化的完美結合,既是「時勢造英雄」,乘國潮熱而起;也是「英雄造時勢」,電影推動國潮熱。這股國潮熱不光是一道文化熱浪,更是國人文化自信的最佳寫照。根據《環球時報》在兩年前的一份民調顯示,「超九成年輕人『平視』或『俯視』西方」,而且不少人認為,中國在社會治安、歷史文化及人權狀況方面優於西方國家。這是國人民族自信的來源,也是國潮熱的底氣。
固然,「打鐵還需自身硬」,但是「滕王閣」也需要「時來風」相送。電影《哪吒》、《封神》,乃至電玩遊戲《黑神話:悟空》都是這股「時來風」的受益者,也是推動者。作為綜合國力亞軍的中國,正是構建一個新的時代。全球的價值觀不再是單一的西方為主流,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價值觀也開始擁有越來越多的市場。
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香港有責任為弘揚中國文化作出貢獻。特區政府去年年底發布的《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明確表示支持電影發展,鼓勵電影業界發揮香港創意,製作弘揚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電影。其實,今年賀歲片中,排第六位的正是由香港導演徐克自編自導、改編自金庸武俠小說的《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它的票房也已經達至6.34億元。港產片擅長依託國際化的視野,用獨特的敘事手法描繪細膩入微的情感,應當再接再厲,發揮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