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民間藝術家「火」出國門 充分體現中華文化魅力

●國產3A遊戲《黑神話:悟空》帶火了中國傳統文化。   資料圖片
●國產3A遊戲《黑神話:悟空》帶火了中國傳統文化。 資料圖片

  繼紐約、洛杉磯的兩場演出後,蛇年元宵之夜,由趙本山率領的2025遼寧民間藝術團世界巡演完成了在美國西岸硅谷知名城市聖荷西的演出。笑聲是最通行的國際語言,三場演出一場比一場火爆,觀眾以經久不息的掌聲和陣陣歡笑,對這些中國民間藝術家的精彩表演,獻上由衷致意。

  從媒體現場採訪來看,觀眾不僅有華人甚至包括金髮碧眼的白人觀眾也都有出現。願意自掏腰包觀看演出,以真金白銀表示對中國民間藝術的欣賞和支持,這確實是非同尋常的文化景觀:如果說郎朗、陳薩等音樂家可以在西方主流音樂廳巡迴演出,是表明中國精英級藝術家已登堂入室,獲得西方社會的普遍承認;那麼中國傳統民間藝術也能進行全球化商演,更體現出滿滿的文化自信。中華文化自發性的軟性輸出,由此邁出重要一步。

  這一現象並非突然出現。去年北京相聲團體德雲社在英國倫敦、法國巴黎、西班牙馬德里等做海外巡演時,場場爆滿。知名藝人岳雲鵬在紐約林肯中心這一久負盛名的演出中心表演時,更出現滿場歡笑一幕:一名前排金髮美女突然舉手示意:「Can I sing with you?」她又用中文補充:「我,跟你,一起唱?」全場沸騰。女觀眾自我介紹叫Sarah,是紐約大學中文系學生,「我特別喜歡你的相聲,看了很多你的視頻。」台下掌聲雷動,還有人吹起口哨。這一幕很快在社交媒體上走紅。

  中國傳統民間藝術能夠開啟全球商業演出,從根本上說,當然得益於中國經濟這幾十年的高速崛起,中國人在全球範圍內大規模的自由流動,留學、工作、生活、做生意,也早已成為中國人全球化生存的真實狀態。這些伴隨國家發展而走出國門的中國人,無論走到哪,都自然會有一顆熱誠的中國心。當嗩吶吹響、手帕轉動、鄉音出現,對遠方親人的懷念,熟悉的故鄉風物、親切甚至是刻骨銘心的想念,怎麼不會油然升起!此外,中國和平崛起所形塑的友好國際環境,和世界各地越來越深入的商貿交流,外國友人對中國文化的逐漸了解和認同,都促成了中國民間藝術走出國門並受到歡迎的有利契機。

  其實,不僅僅是民間藝術,近年來中國文創影視領域也碩果纍纍。如果說前些年李子柒的現象級中國風視頻可能還只是無心插柳,去年由內地公司開發的遊戲《黑神話:悟空》在全世界的突然爆紅,也許已彰顯了某種必然性:上線首日全平台累計銷量就超450萬份,總銷售額超過15億元。全球最大數字遊戲發行平台之一Steam的同時在線玩家數一舉突破220萬人,排名歷史峰值第二。最新的一例,是內地動畫電影《哪吒2》從大年初一上映迄今已突破百億元票房,伴隨在紐約等全球市場的同步上映,更新的票房紀錄還在持續突破中。

  包括民間藝術、遊戲影視等在內的中國文化產業的崛起和全球輸出,固然與藝術家的長期堅持、苦心孤詣以及各方有識之士通力合作有關,但也昭示了一條創作規律:對創作者而言,不再目光向外,跟隨熱點浪潮起舞,而是靜下心轉求諸內,從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中尋找創作資源,應該是一條康莊大道。就以遊戲《黑神話:悟空》為例,為體現孫悟空一路深入秘境的奇幻旅程,需要營造出上天入地、縱目神馳的視覺元素,而有數千年歷史文化背景的中華大地,這樣的炫目景觀不勝枚舉。《黑神話:悟空》直接在內地36個景點取景,然後複用到遊戲中,所以遊戲上線當天就全網出圈,在內地掀起一股取景地旅遊熱。

  回到香港本地,其實從中國歷史文化中尋找文創資源的想法和實踐,香港過去一直走在前列。比如胡金銓拍《龍門客棧》《俠女》,李瀚祥拍清宮戲,1950、1960年代的黃梅戲電影熱,都是對傳統文化的借用。去年港片《九龍城寨之圍城》在香港和內地大賣,也是對香港傳奇史的精彩回溯。香港正在打造「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借如上這些文創崛起並走向世界的案例,也許可以提供一點鏡鑒意義。 ●文:蔣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