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古老! 中國發現「政和八閩鳥」




將鳥類起源推前近二千萬年 改寫鳥類演化歷史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蘇榕蓉 福州報道)鳥類從恐龍演化而來已是學界共識,但其演化過程及重要節點因化石證據稀缺而迷霧重重,一直備受關注。最近,中國科學家團隊在「政和動物群」研究中取得一項改寫鳥類演化史認知的重要化石發現——距今約1.5億年、比始祖鳥更像(接近)鳥、確證早期鳥類起源的全球最古老鳥類「政和八閩鳥」。其揭示現代鳥類體型結構在約1.5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就已出現,並將以尾綜骨為代表的鳥類重要特徵的出現時間提早了近2,000萬年。
這項揭秘恐龍向鳥類演化早期過程的重大突破性化石發現和相關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脊椎所)研究員王敏團隊和福建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地調院)合作者共同完成,成果論文北京時間13日凌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上線發表。
鳥類從恐龍演化而來,是生命演化歷程中震撼的一幕。發現於德國的始祖鳥生活在約1.5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曾被認為是最早的鳥類。距始祖鳥發現至今已經超過一個半世紀,且始祖鳥是否為鳥類近年來存在爭議。此次「政和八閩鳥」化石的發現,則讓問題迎刃而解,爭議得以澄清。
體重超百克 具有癒合的尾綜骨
當日新聞發布會上,王敏介紹,2023年9月,該聯合團隊在《自然》報道了在位於福建南平市政和縣的政和大溪盆地首次發現的恐龍骨骼化石——「奇異福建龍」,並命名為 「政和動物群」。該侏羅紀鳥類化石於2023年11月在「政和動物群」發現,經過長達一年的室內修復和研究分析,聯合團隊確定了該化石屬於鳥類,並將其命名為「政和八閩鳥」。其屬名「八閩」是福建的古稱。
研究團隊推測,「政和八閩鳥」的體型接近今天的鳳頭鸚鵡,體重100多克,生活在類似湖邊沼澤的環境。「相較於始祖鳥來講,『政和八閩鳥』整體上更像鳥。」王敏說,「在進化樹上,『政和八閩鳥』是僅次於始祖鳥而最早分化的鳥類支系,表明『政和八閩鳥』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鳥類之一,將現代鳥類起源的時間推進到距今1.72億年至1.64億年。」
王敏透露,尾骨縮短是恐龍向鳥類演化中最徹底的形態變化之一。始祖鳥、近鳥龍類等「潛在的侏羅紀鳥類」,仍然具有和恐龍一樣的長尾骨,在體型上與鳥類大相逕庭。「政和八閩鳥」最特殊的地方在於具有癒合的尾綜骨,這是構成現代鳥類體型的基石。王敏說,牠的出現對身體重心前移、後肢和尾骨的獨立運動以及飛行能力的完善至關重要。「八閩鳥揭示了現代鳥類的身體構型在侏羅紀晚期就已經出現,研究將以尾綜骨為代表的重要特徵的出現時間向史前推進2,000萬年。」
「政和動物群」生物種類極其豐富
王敏介紹,除了八閩鳥外,聯合團隊董麗萍副研究員還發現了一個單獨保存的叉骨。由於保存的信息有限,研究人員通過幾何形態測量學、分支系統學和判別分析等方法來鎖定該叉骨的分類位置。結果顯示該叉骨與白堊紀的今鳥型類非常相似(最早的今鳥型類出現於1.3億年前),而明顯區別於「政和八閩鳥」以及其他侏羅紀鳥類和恐龍。由於缺失更多的信息來確定其分類位置,研究人員只能暫將其歸入鳥類這一大的分類單元。但是該叉骨的發現證實了至少兩種鳥類生活在「政和動物群」。
「『政和八閩鳥』代表了全球迄今已知除有爭議的始祖鳥之外最古老的鳥類化石,這是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看來,如果該叉骨後續研究確認屬於今鳥型類,那麼鳥類起源的時間將會進一步提前。周忠和表示,「政和動物群」因為其獨特的生物構成和地質構造背景,為研究侏羅紀晚期陸相生態系統的演化,以及包括鳥類、離龍類等動物起源等提供了新的重要信息。截至2024年底,福建政和大溪盆地共挖掘出252件龜鱉類、72件離龍類等重點保護脊椎動物化石和142件其他動植物化石,表明「政和動物群」生物種類極其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