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校企「雙向反哺」 緩解人才結構「隱形斷層」

  高校與企業攜手合作,高校的高端研究人才可以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而企業的工程人員擅長技術的應用和現實難題,又可以為高校科研人員提供前沿科研思路,高校和企業人才相互反哺,共同彌補了人才結構「隱形斷層」。

  據悉,港中大(深圳)已經建成校企聯合實驗室37個,此外學校還與華為、騰訊等企業開展聯合培養人才項目。其中,港中大(深圳)和華為於2021年開展聯合培養通信工程理學碩士項目,涵蓋5G和後5G通信與網絡、無線通信等多種新興熱門技術領域知識,項目採取雙導師制的培養方式,學生在校內修讀完課程後,將進入華為聯合培養階段,在學校導師和華為導師的指導下,進行為期一年的技術實踐。

  早於2016年,港中大(深圳)還與騰訊合作成立了機器智能聯合實驗室,開啟了全方位的科研和人才培養戰略合作。

  華為中央研究院總裁熊彥出席港中大(深圳)人工智能學院成立儀式時表示,華為與港中大(深圳)在應用數學、無線通信、網絡優化、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開展了緊密合作,通過AI和應用數學的能力解決了企業諸多挑戰。其中和羅智泉團隊合作超過10年,結合AI的方法開創性地建立了大規模5G網絡性能的數學模型,取得全球規模的應用。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望賢 深圳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