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士罷駛難獲支持 接受改革拓展空間

  有的士業界中人因不滿「白牌車」突然加速在港發展,去信特首及運輸署,請求即時停止「白牌車」平台運作及「大量檢控」白牌車主及司機,更聲言若下周三(19日)前未獲滿意回應,將於3月5日起落實不少於5日的罷駛行動。罷駛影響市民出行,更反映業界少數人不思進取,拒絕改善服務、只求政府庇護保障一己私利,難獲公眾理解和支持。業界必須與政府、網約平台理性協商,進行與時俱進的改革,拓展生存空間,共同提升行業競爭力。

  此次的士業界計劃發起罷駛的理由,是指網約車平台過去兩年持續進入香港市場,政府曾表示將有計劃規管白牌車,但至今未有加大力度檢控,亦未完成檢討網約車平台及立法規管。不過,有立法會議員以至主流媒體都認為,即使的士業界所持理由是要求政府做好規管網約平台,但若以市民出行作籌碼,藉此要挾政府,不但影響乘客,而一旦罷駛行動持續,更嚴重影響前線司機生計,希望業界冷靜應對事件,不應動輒以罷駛作要挾。有以司機從業員為主的士團體亦表明不支持罷駛。

  本港的士牌照屬「終身制」,並限定發牌數量,目前全港有1.8萬個的士牌照,其中1.5萬個為市區的士牌照。政府自1994年停止增發市區的士牌,且政府當初發出牌照時,並沒有附帶任何直接與服務質素有關的條件。因此,的士業是「供方市場」,即使市民、遊客對的士需求越來越大,但的士服務並無相應提升,反而拒載、濫收車資等亂象屢禁不絕,公眾要求的士改革的呼聲越來越強烈。自2014年起有網約車平台進軍香港市場,雖然至今網約車仍未合法化,且在繁忙時間車費較高,但有愈來愈多市民選用網約車,「用腳」表達了對的士服務的不滿。

  網約車的出現為市民提供更多選擇,增加出行便利性。的士業界不檢討自身服務,不努力提升競爭力來吸引更多顧客,例如仍有不少的士無提供電子支付,相反以網約車不合法經營、損害業界利益為由, 以罷駛要挾政府保持其特殊市場地位,其實是拒絕競爭,將業界少數利益置於市民服務、公眾利益之上,罷駛只會加深公眾對行業的負面觀感。

  市民、遊客對優質交通服務需求與日俱增,持續增加優質交通服務,才能滿足市場需求,亦是改善香港國際旅遊城市形象的重要一環,符合社會整體利益。有競爭才有進步,政府已透過立法引入的士車隊制度,立法將網約車納入規管,亦是大勢所趨。內地、外國有不少相關規管經驗可供本港參考,政府、業界應集思廣益、求同存異,找到網約車與的士共存的空間,達到各方共贏;業界更須有接納競爭、打破利益樊籬的勇氣和智慧,放下單方面強求政府取締網約車的固執心態,以免被時代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