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楨敏跨越傷患 熱愛馬術成就畢生志



堅毅意志走過高山低谷:能與一項運動終老感福氣
自10歲時因好奇跨上馬背,自此賴楨敏幾乎每個人生段落都離不開馬匹,經歷過被坐騎壓碎盆骨的嚴重傷患,亦試過在全運會摘銀的高光時刻,超過20年的馬術生涯歷盡高低起跌,賴楨敏對這項運動的熱愛始終無減,對她而言馬術已不僅是運動,更是自我身份認同和終身事業。●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正謙
「第一次接觸馬匹時,我一點也不害怕。」賴楨敏回憶起10歲首次騎馬時露出微笑:「你必須是個勇敢的孩子才能接觸這項運動,而我很享受和動物相處,也喜歡在戶外活動。所以從一開始我就很享受騎馬的感覺。」她當時也沒想過這份始於孩童好奇心的興趣,會發展成伴隨一生的熱愛和重心。
從小與馬結緣 母賣車賣房支持追夢
自2008年香港協辦北京奧運馬術項目後,馬術運動開始走進市民大眾的視野,不過要全情投入這項「貴族運動」,錢卻是一大難關,為此賴楨敏母親不惜賣車賣房支持女兒逐夢,後來在香港賽馬會的資助下終於走上全職運動員的道路。
由港隊青少年代表一直走到成年隊,賴楨敏的馬術生涯起步一直順風順水,18歲在全國馬術錦標賽場地障礙個人賽奪金,在廣州亞運會與隊友攜手摘銅,奪得港隊史上首面亞運馬術獎牌,但2011年一次嚴重意外,卻差點令賴楨敏的馬術生涯告終。
就在賴楨敏20歲生日過後幾天,她在訓練時發生墮馬意外,導致整個盆骨碎裂,傷勢之嚴重甚至有可能會終身癱瘓。賴楨敏坦言當時才真正體會到失去健康的可怕,但亦堅定了自己要重返馬背的決心,「當你整整一個半月都只能躺在醫院床上,一動不能動,那種無力感很可怕,那時我才明白健康的身體不僅予我力量,更是信心的來源,所以我在病床上的時候,一直想的是如何重返馬背。」
盆骨碎裂體會健康可貴 術後挫折重重
手術成功後等待賴楨敏的是漫長且枯燥的康復之路,她表示一開始的時候連走路都需要極大意志,全賴強大的決心和鬥志,賴楨敏以奇跡般的速度康復,術後三個月更已經可以重返馬背,「起初只能在傷殘人士騎術中心騎乘一些比較溫馴的小馬,那裏有一些方便傷殘人士上馬的設施,老實說手術後再上馬心裏還是有點害怕,不過當我看到許多因各種原因無法自由活動的人,看到他們對騎馬的熱情,這給了我很大的鼓舞。」
手術過後的一年裏,賴楨敏坦言曾因遲遲無法重返巔峰水平而沮喪,「有時候我會感覺自己無法掌控身體,最困難的是重建肌肉記憶和反應。例如當馬匹突然受驚向左或向右閃避時,我發現自己的肌肉反應變得遲緩,無法給馬匹及時而準確的信號,有段時間感到很挫折。」
與馬匹分開多月 念掛馬術感受深
賴楨敏深明運動員生涯絕不會一帆風順,這場意外雖然令她陷入低谷,但亦堅定了自己對馬術運動的熱愛,而她的努力亦終於在2013年全運會得到回報,在場地障礙賽勇奪銀牌,「那面銀牌對我來說意義重大,它不僅象徵着我完全戰勝了傷患,更讓我明白只要有決心,就沒有跨不過去的障礙。在全運會我們需要騎乘不熟悉的馬匹,這反而讓我更專注於自己的技術和心態,而不是依賴與馬匹的熟悉度,讓我對馬術有全新的看法。」
與馬匹相伴超過20載,馬術對賴楨敏而言不僅是一項運動,更是自我價值的體現和身份認同,她回想起2020年時因父親生病返港,因疫情關係與馬匹分隔兩地足足八個月,深刻體會到馬術運動在自己生命中的重要性,「那是我自18歲離開香港以來,待在香港最長的一段時間,這段期間完全無法接觸到馬匹,大約一兩個月後我開始很不習慣,甚至打電話到香港馬術學校問我有沒有什麼可以幫忙,那時候非常想念那個在馬術世界中的自己。」
將馬術運動視為終身事業,賴楨敏除了當騎手之外,近年亦在荷蘭建立起自己的馬術馬匹訓練基地,專注於訓練5至8歲的年輕馬匹,以培養出能參與世界頂尖比賽的馬匹為目標,「就算我因傷或其他原因不能再當騎手,我也希望以其他方式為馬術運動作出貢獻,能夠從事一項可以伴隨你到老年的運動,對我來說就是最大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