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廊】新景

  袁 星

  通體橘紅色,豎起的波浪形,七八米高,六七十米長,夜晚隱於體表之下的霓虹燈適時亮起,明艷醒目。不是別的,是一個整樓層一體橫伸的大招牌。3層沿街樓,從2層往上,便是招牌。說是招牌,也可以說是廣告牌。上面沒有太過繁雜的圖案,只有幾行白字。中國罐頭文化產業綜合體,是這棟建築的全部。

  樓前原本是幾個緊靠國道的窄窄的路邊花壇。花壇裏有兩三米高的樹,也有半米左右的冬青。樹和冬青之間,隱約可見裸露的泥土。泥土中,有時可見雜亂的或黃落或乾枯或腐爛的葉,也可能間或看見些摻雜了或塑料或碎瓶或破罐的垃圾。那些髒亂雖是隱藏於花壇之中的,雖然不多,離得近了,總能瞅見。

  樓前的地,之前是泥磚鋪成。沒泥磚處,是水泥地。那時,感覺這處地方挺普通。就是一排沿街樓和一個狹小的廣場,或者叫噴泉、水池廣場。沿街樓和附近的沒啥區別,小廣場和別處的也差不多。

  沒建綜合體前,這兒有一部分正是社區廣場。小廣場上有一個噴泉,噴泉旁邊是個不大的水池。空曠處,是泥磚鋪設的平地。這處小廣場南側一個斜坡上,是兩棟社區樓。其西200多米,是另一排東西走向的樓。一排4棟,我家就在其中一棟裏。我之所以到這個社區買房,就是看上了其緊靠國道和東西南北都通透。南北通透好理解,東西通透,是說這樓只有一排,不光南邊空曠北邊無遮,東西亦然。北邊沿街離這個社區小百米,國道上車來車往的聲音,被沿街樓和其間的距離有效削弱。出行便利,一圈無遮擋,陽光好,空氣好,與鎮上很多社區的樓滿為患比,像這樣的,暫無第二家。進小區的入口,在那個小廣場處。廣場之西,是排一直向西擴展的沿街樓;廣場之東,沿街樓一直往東延伸。我們那個小區被完美地隱於沿街樓之南。小區的位置,在鎮駐地邊上,本就遠離了喧囂。

  廣場中央偏南,是個兩層的石雕噴泉,周圍一個小蓄水池。天熱時,下雨後,噴泉的凹槽裏,小水池中,都會存些水。有了水,小廣場就涼爽了。南面和西邊社區的老人孩子,沿街樓的住戶,常常一有空閒就過去坐坐,或者逛逛。那處不太起眼的小廣場,成了人們很願意逗留的熱鬧之地。那些鋪設了泥磚的地面上,少數縫隙有草冒出,綠得喜人。泥磚地隔不多遠圍有一個半米大小的正方形花壇,裏面各栽一棵小樹。兩三米高的小樹,於小廣場也是一種掩映。有泉、有水、有樹、有草,廣場就活了。人們到小廣場上走走、停停、坐坐,比總是待在家中,感覺上敞亮、愉悅許多。

  當這個廣場被豎立的藍鐵皮圍擋起來時,我是憤憤不平的。社區所在處的村子,總想着往外賣地,總想着多掙錢。我認為他們把小廣場圈住建樓,是獨斷專橫。買這個社區樓的住戶,有相當一部分是看中了這裏的小廣場的,或者說是看中了這裏的空曠通透的。誰也沒預想到,這處小廣場會突然被圈起來、突然又要建新樓。

  廣場圈起來後,一直保持沉默,像是害怕了,遲遲沒有新動作。大概半年多後,突然開始動工。悄悄地,短短幾個月,小廣場就被一截新沿街樓取代。新沿街樓和西面的沿街無縫銜接,成為一體。東面緊靠路口的沿街樓,也開始了新動作,拆拆這兒,動動那兒,改頭換面,重新裝修了一番。西面的新樓和之前的一截沿街樓,被重新規劃組合,成了外觀震撼的超大綜合體。那個巨大的招牌,是整個小鎮最大的。其功能,據說是要展示罐頭產業的,還聽說是為一年後召開全國罐頭展銷會準備的。路口東面緊臨的那一截沿街樓,被換裝成一家旅店,短短幾個月後,開門營業了。那處綜合體大樓前,幾台挖掘機,用了幾天時間。之前的花壇沒了,出現了一個整潔的凹凸有致的新花壇。花壇東南西北走向,中間高南北低,表面護上草坪,栽植上園藝造型的松樹和冬青,促成了一處煥然一新的不錯的新景觀。

  那處小廣場,永遠消失了。新的建築,比別處的沿街樓,確實更具視覺衝擊力,其作用也非一般沿街樓的小商舖可比。比之之前,孰優孰劣,無法評說。原來是處風景,如今建成的,比預想的新的尋常沿街樓要好些,也可算得上一景吧,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