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渣馬」增值 鞏固亞洲盛事之都地位

  葉傲冬 民建聯秘書長

  「渣打馬拉松2025」日前順利完賽,11度低溫刷新香港近21年來「最冷馬拉松」的紀錄,卻擋不住7.4萬跑者的熱血沸騰,從聾人保齡球港隊隊長鄧肇中挑戰10公里、近70歲的藝人周潤發以2小時24分33秒衝刺半馬,到1.5萬海外跑者跨越山海赴約,這場賽事不僅是體能極限的試煉場,更成為社會共融的縮影,共同書寫逆境中屬於香港的城市傳奇。當「魔鬼賽道」遇上元宇宙,當「非遺」補給站融入賽事,當破邊洲與「碳積分計劃」碰撞,相信香港會以創新與包容重新定義國際賽事的高度,從繁榮的金融中心化身活力的盛事賽道。

  以元宇宙技術打造「虛擬賽道」

  這座城市如何將汗水轉化為全球盛事經濟的新坐標?答案藏在每一步跨越陡坡的堅持中。是次賽事的成功舉辦,證明香港擁有足夠能力承辦大型體育活動,不過當局可以從不同層面讓這個屬於香港的盛事更上一層樓。為了讓聾人、視障等特殊跑者能更流暢地完賽,大會可為他們增設「無障礙賽道」、手語翻譯服務,或震動的提示裝置等,並邀請其中的代表擔任活動大使,這不僅可以提升大會的包容性形象、彰顯社會共融價值,還可以帶領更多人群走進大型賽事。另外,當局還可為賽事設計一款可實時追蹤的手機程式,結合AR技術,讓跑者與觀眾透過手機掃描賽道標誌,即時顯示周邊景點歷史故事或跑者個人數據,如心率、速度,並生成「賽事數位勳章」供參賽者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再利用元宇宙技術打造「虛擬賽道」,吸引無法親臨的國際跑者線上參與,並結合NFT發行限量版的完賽證明,擴大賽事的全球影響力。

  「渣打馬拉松」因獨特的陡坡與隧道路線,被國際跑者稱為「亞洲最虐賽道」,又稱「魔鬼賽道」,為吸引更多專業選手來港挑戰極限,並使之成為國際化賽事的記憶點,當局可結合賽道難度與城市景觀,與國際田聯等合作推出「亞洲極限挑戰賽」系列,打造出「東方魔鬼賽道」IP。當局亦可借鑒政府推動的「香港品牌」策略,將盛事與本地文創結合,例如與香港設計師合作推出限量版賽事周邊商品,設計出融入九龍城寨或天星小輪等元素的跑衣、跑鞋,並通過潮玩IP吸引更多元化的群體。

  設「文化主題補給站」

  為了跑出更好成績,海外跑手通常會提前數日來港調整適應,而渣打馬拉松的賽道串聯了尖沙咀、維港和金紫荊廣場等標誌性地標。在賽事中,當局可增設「文化主題補給站」,將粵劇、舞龍舞獅等傳統非遺元素融入到賽事中,提供本地特色小吃,如蛋撻、絲襪奶茶,並邀請「非遺」傳承人展示技藝,強化參與者的文化沉浸感;在賽前或賽後,可順勢宣傳維港、青馬大橋、破邊洲等地標和獨特地勢,設立「碳積分賽事獎勵計劃」,將跑者的成績轉化為植樹量,實現社會價值與經濟效益的雙重增值,這不僅可向全球展示香港「城市與自然交融」的獨特面貌,還可強化「亞洲國際都會」的形象。

  相較波士頓馬拉松的「百年傳統」和擁有「極致服務」的東京馬拉松,「渣馬」尚未形成鮮明的全球品牌定位,在文化特色與故事的敘事上仍需深化。不過,特區政府可參考上述的策略,將「渣打馬拉松」這個品牌作進一步打造,通過「賽事+產業」的聯動提升香港的國際形象。未來如在政策靈活性進行優化,如簡化大型活動審批,並提升區域整合度,深化與東南亞賽事聯盟等多方面作持續突破,定能帶動香港的文化、體育、旅遊、商業等產業協同發展,進一步鞏固「亞洲盛事之都」的地位,令香港成為全球盛事經濟的創新實驗場,打造活力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