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明風和】上元燈市尋年味

●那一片燈海彷彿天上的星河落人間。 AI繪圖
●那一片燈海彷彿天上的星河落人間。 AI繪圖

  歐兢兢

  暮色初合,街巷已是一片璀璨的燈海。我踏着青石板路,循着人聲鼎沸處走去。遠遠望去,燈市猶如一條流光溢彩的河流,在古城的街巷間蜿蜒流淌。這是上元節的夜晚,是年味的最後一抹餘韻,也是新春的第一縷暖意。

  轉過街角,一位老匠人正低頭專注地紮製竹骨燈籠。他的雙手布滿歲月的痕跡,卻異常靈巧。竹篾在他指間跳躍翻飛,彷彿被賦予了生命。我駐足凝望,只見他輕輕地將竹篾在火上烘烤,待其變得柔韌時,便以驚人的速度彎摺、穿插、固定。竹篾在他手中漸漸化作一盞盞燈籠的骨架,宛如一幅幅細膩的工筆畫,栩栩如生。

  老匠人抬頭望向我,眼中閃爍着堅毅的光芒。他告訴我,他紮燈已有四十餘載,從父親手中接過這門手藝時,還是個懵懂無知的少年。「現在的年輕人都不願意學這個了,」他輕輕嘆了口氣,但手上的動作卻未曾停歇,「可這竹骨燈籠,是咱們老祖宗傳下來的寶貝啊。」

  前方,一處老字號攤位前人頭攢動。我好奇地走近一看,原來是在展示精美的走馬燈。燈內燭火搖曳,帶動紙輪旋轉,燈壁上繪製的《西遊記》人物便活了起來。孫悟空的金箍棒舞得虎虎生風,豬八戒扛着九齒釘耙憨態可掬,唐僧騎着白龍馬徐徐前行。光影流轉間,彷彿回到了兒時,回到了兒時坐在祖父膝頭聽故事的溫馨時光。那時的走馬燈沒有這般精緻,卻同樣令人着迷。祖父常在我耳邊念叨:「這走馬燈啊,轉一圈就是一個故事,轉一年就是一個輪迴。」

  燈市深處,一群孩童手持鯉魚燈追逐嬉戲。鯉魚燈通體透亮,鱗片用彩紙剪成,在燭光映照下熠熠生輝。孩子們的笑聲清脆悅耳,像一串串銀鈴在夜空中迴蕩。他們手中的鯉魚燈隨着奔跑跳躍而上下翻飛,彷彿真的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動。此情此景,不禁讓我想起《東京夢華錄》中描繪的「小兒各持綵燈,往來如織」的熱鬧場景,原來千百年過去,這份純真與歡樂始終未曾改變。

  在一處燈謎攤前,我遇到了正在整理謎面的攤主。他見我駐足,便微笑着遞給我一張謎箋:「『春雨綿綿妻獨宿』,打一字。」我苦思良久,仍不得其解。攤主見狀,便提示道:「春雨綿綿,便是『無日』;妻獨宿,便是『夫不在』。」我恍然大悟,原來是個「一」字。攤主笑着告訴我,燈謎講究的是「隱語」與「諧趣」,既要含蓄巧妙,又要雅俗共賞。「這燈謎啊,」他感慨地說,「是古人的智慧遊戲,也是歲時文化的活化石。」

  夜色漸深,但燈市依舊熱鬧非凡。我漫步其間,感受着這份獨特而濃郁的年味。這裏有匠人的堅守與傳承,有傳統的韻味與風情,有童真的歡樂與純真,也有智慧的碰撞與啟迪。每一盞燈籠都承載着一個故事,每一處光影都記錄着一段記憶。在這上元之夜,古老的習俗與現代的生活交織在一起,共同編織出一幅絢麗的文化圖景。

  離開燈市時,我忍不住回頭望去。那一片燈海依舊璀璨,彷彿天上的星河落人間。帶着滿滿的收穫與感動,我滿懷期待地憧憬着來年此時,再次與這美好的傳統相遇。在這上元燈市裏,我不僅尋到了濃濃的年味,更觸摸到了中華文化生生不息、源遠流長的脈搏。(作者係浙江省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