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淺談】內地及香港銀行業穩進相濟

  陸宏立 理大工商管理博士、香港銀行學會會士、上市公司董事

  我們身處一個大變革的時代,金融在新科技(人工智能、區塊鏈、人工智能、5G等)推動下,更是如此。

  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相互依存,相互促進。銀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根植並依賴於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在國際風雲陰晴不定、內地改革發展任務繁重的形勢下,總的來說,內地及香港銀行業交出一份「穩進相濟、進而有為」的答卷。

  以「穩」的維度來看,政府繼續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確保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適度、精準有效。作為經濟和金融的壓艙石,內地銀行業繼續堅持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持續加大信貸投放,不斷優化信貸結構。2023年撥備覆蓋不良貸款率為1.62%,保持在健康的區間,流動性覆蓋率面臨一定壓力,但基礎穩固,保持良好的風險抵禦能力。香港銀行業則維持一貫的穩健水平,2023年本地註冊銀行的綜合資本充足比率處於21.1%的高位,遠高於8%的國際最低水平。

  至於「進」的維度,金融強國的發展目標,重點和路徑日益清晰,科技金融、數字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戰略藍圖已初步成型,信貸資源持續投向實體經濟的重點領域和薄弱領域,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支持現代化體系的加快建設。香港的零售銀行2023年的整體稅前經營利潤按年增長62.1%,資產回報率亦由0.67%上升至1.06%,有顯著上升。

  內地銀行業在金融領域持續加大投入,數字技術和數據賦能金融服務提質增效的「雙輪驅動」作用日益彰顯。智能服務、智能營運、智能風控等先進數字技術的應用,進一步提升了銀行業的服務質量、營運效率和風控水平。

  拓展東盟市場大有可為

  2025年,內地及香港銀行業挑戰及機遇並存。高質量的發展將迎來更為有利的政策、市場和監管環境。隨着數字經濟、先進製造業、戰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蓬勃發展,內地銀行業有望同時實現業務增長、結構優化和多重目標,實現效益性、流動性和安全性的更好平衡。香港作為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2024年12月的人民幣存款接近1萬億元大關,為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香港銀行業依靠此優勢,將業務拓展至東盟,大有可為。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