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山中】女性參與點燈盛會

●失聯數十載同村姐妹、小學同學,於新春添丁點燈會餐聚宗祠同慶。作者供圖
●失聯數十載同村姐妹、小學同學,於新春添丁點燈會餐聚宗祠同慶。作者供圖

  鄧達智

  不少人發問,貴鄉自從二戰之後,時過80載首次舉辦元宵點燈盛會,可容許女性到宗祠參與?當然……

  口裏沒說什麼大道理,隨便答話:家陣什麼年代? 已經2025年,中國從月球背面拿回土壤作研究的時代了,怎會不讓女性參加添丁點燈盛會?

  心中想話:沒女性如何孕育出嬰孩? 包括男丁?

  點燈傳統為表揚家族薪火相傳,得下一代繼後香燈;這個任務必須男女二性結合始得圓滿,某程度上女性在懷孕、生產過程上比男性付出責任更重大的精力甚至生命,何解不讓女性進入宗祠,同享點燈之意義?

  在下當然明白,上世紀七十年代之前不少新界傳統的鄉村,曾經不讓尤其是出嫁前,甚至出嫁後的自家女性進入宗祠。有幸吾鄉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於宗祠設立新界最早的公立學校之一:「屏山英文小學」。隨後搬遷至元朗凹頭取名「元朗公立小學」的新校舍。我們宗祠擁有的學校基本設施,因利乘便,將本來校舍改為「達德學校」;有教無類不分男女,除了本村女童,亦吸引附近鄉村的女童進入本鄉鄧氏宗祠的「達德學校」求學。

  相信此舉,首先打破女性尤其未婚的閨女進入宗祠的傳統。

  其他家庭如何?在下未必清楚。

  自小未見過父母對我家姐妹進行體罰,甚至沒有過分嚴苛的責罵;祖母及母親都是民初及二戰前出生的一代,他們的名言:女兒日後嫁出去,女婿親和還是兇狠?乃未知之數,仍然在家的日子,能給予多少關愛便盡量只有多不會少!

  亦因如此,家中的兄弟對姐妹們都比較親厚;對關顧我們功課比較嚴苛的長姐,甚至有心生敬畏。曾祖父母對我們祖父兄弟日後媳婦嫁妝其一要求:在指腹為婚,或幼年已訂婚盟的對象,必須獲得不論學校或者私塾的教育,直至嫁為吾家婦為止;本為深圳上沙大夫第後人的祖母曾經戲言,她的一手書法便蓋過祖父!

  曾祖父母離世後,明定女性後代跟男性同樣,春秋二祭同往墳前拜祭,事後女性甚至外孫,同樣獲得分豬肉或分燒肉的權利。相信以上突破傳統的家法,在二戰前後的鄉間,實屬相當前衛;家中姐妹都曾獲得祖父蔭庇,讀上專上學院甚至出國留學,家族傳統如此本來不覺一回事,後來回想那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尤其新界鄉間實在非常難得。

  吾鄉這次隆重舉行二戰以來首次舉辦的點燈盛會,吸引不少外嫁女兒,從海內外回到老家參與;我家大姐因此獲得機會,重遇半個世紀未見的童年友伴小學同學,好一片喜慶氣氛在宗祠內外彌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