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藝蝶影】元宵憶故人

  小 蝶

  前天是蛇年的第15天,通俗的叫法是新十五,較文雅的名字是上元節、元宵節等。

  提起元宵,我想起了一位劇壇故友。不是因為他曾在元宵節做了一些事情令我留下記憶,而是他的其中一個著名翻譯劇本的名字正是《元宵》。

  熟悉香港劇壇的讀者都應該知道我這位故人是陳鈞潤(Rupert)。

  雖然《元宵》有一個非常中國的名字,原來它的原作是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的劇本《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它又有另一個名字《What you will》,所以它的中文譯名亦被譯為《隨心所欲》。

  第十二夜是基督教國家慶祝聖誕節的最後一天,即是1月6日基督教的主顯節。莎士比亞在1661年1月6日,即1660年聖誕節的第十二夜首演他這齣喜劇《第十二夜》。

  這個被譽為莎翁的瘋狂和夢幻的喜劇在1986年首次被中英劇團搬上香港舞台,由當年劇團的藝術總監高本納(Bernard Goss)導演,並請來Rupert翻譯和改編。說Rupert改編《第十二夜》,是因為他不但把劇本由英語翻譯成粵語,更把莎翁筆下發生在伊利里亞(即今天的巴爾幹半島西部和亞德里亞海東岸)的故事大刀闊斧地搬到中國唐朝的廣州,並且把故事和台詞中國化。

  根據2024年演出版本的導演薛卓朗(Ceri Sherlock)在該劇場刊的形容,唐朝廣州的「一個開放及富有創造力的文化背景,以及對女性平等和藝術價值的尊重,都將此作品帶到另一個文化層次」。在該場刊的導讀文章中,作者江祈穎表示「陳鈞潤捉緊當中情人偶遇相會的元素,彷彿冥冥中自有主宰,即以這個男女相互結識,同時又代表正月十五的佳節『元宵』替代」。她與薛卓朗分別解釋Rupert把《第十二夜》改編成《元宵》的時間和唐朝廣州的空間的原因。

  1986年,《元宵》的首演演員都是香港劇壇的中堅分子,包括由現時中英劇團藝術總監張可堅飾演的賀省廬和尉遲岸汐(Duke Osino和Sir Andrew Aguecheek)、前中英劇團助理藝術總監李鎮洲的石芭亭和茅福祿(Sebastian和Malvolio)、現時影畫戲劇團藝術總監羅靜雯的石蕙蘭(Viola)等。

  2000年,中英劇團重演《元宵》,由當時的藝術總監古天農導演。去年4月,劇團再次重演《元宵》,由薛卓朗導演。現任藝術總監張可堅在場刊中解釋劇團第三次上演《元宵》是因為他在首演中體驗了演出的樂趣,而他在2019年籌備同是由Rupert翻譯和改編自《傲慢與偏見》的《初見》時,卻傳來Rupert逝世的噩耗。翌年,《初見》上演,張可堅在台上致謝時,彷彿看到Rupert坐在觀眾席上,令他萌生再次搬演《元宵》的念頭。

  我也緬懷這位朋友,每次經過上環的酒樓時便會記起我和他常在這些地方邊喝茶邊聊天的時光。Rupert,你在那邊的元宵節過得開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