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寬合作領域 完善灣區產業鏈
陳克勤 立法會議員
2月8日至10日,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和鹽田港進行了調研,不僅反映中央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高度重視,更體現國家對於發展工作只爭朝夕,真抓實幹的務實作風。香港更須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利用好各大創新合作區的發展契機,加快融入國家發展,為自身發展尋找新機遇,為大灣區發展作新貢獻。
夏寶龍主任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調研時,詳細了解河套「一區兩園」的合作情況。他還特別關注科研人員的跨境通行便利安排情況。這不僅反映出中央對深港優勢互補,發展創新科技產業具高度期望,亦體現出中央對影響園區成效關鍵的準確把握。確保人員、資金、技術的便利往來,是兩地合作產生合力的先決條件。隨着兩地園區逐步展開營運,兩地政府更須用更加前瞻性的思維,為兩地創科合作發展鋪平道路,提供有力支撐。
發揮固有優勢 開展深入合作
是次調研中,夏主任到訪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9日下午,夏主任在前海主持召開座談會,聽取了多位特區政府官員介紹特區政府2025年經濟發展方向和工作重點。上述視察和座談工作,說明了中央對香港發揮獨特優勢,更好融入粵港澳大灣區,開創「一國兩制」事業高質量發展新局面的殷切期盼。
從夏主任的調研工作安排可以看出,中央期盼香港不僅充分發揮自身在「八大中心」、專業服務等方面的固有優勢,並進一步將其輻射至大灣區內地範圍,與深圳等地加強合作;也希望香港在發展創新科技產業時,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協同發展,優勢互補,共同構建相關產業鏈。
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作為外向型經濟體的香港無疑也遭受影響。貿易、金融、地產等多個支柱性產業,都面臨調整原有運營模式的壓力。要進一步提升鞏固金融、貿易、航運三大國際中心地位,香港無疑需要推動相關產業的升級轉型。特區政府亦正圍繞「三個中心」的鞏固提升開展多項工作,例如發表《綠色船用燃料加注行動綱領》;提出構建金融科技創新生態圈;開拓與東盟和中東經貿關係等。上述工作真正要落到實處,形成有規模的新興產業,無疑需要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展開更加深入的合作。
以發展綠色船用燃料加注為例,香港自身可以推動相關綠色燃料的技術應用、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法律法規完善。但綠色燃料的供應生產、相關技術的研發、產業人才的培養,都需要與大灣區展開廣泛合作,共同構建綠色燃料的產業鏈。同理,貿易與金融的創新發展,香港更多是作為服務提供者,為大灣區企業和用戶提供服務,為其匹配和對接海外機遇,這需要香港發揮內聯外通作用,積極聯繫各持份者促成合作,從中煥發生產力,如果香港只是單打獨鬥,是肯定行不通的。
通盤推產業發展 避免資源浪費
故此,香港發展新興產業時,不僅要加強部門間的合作協同,從更加全面的視角,通盤推動相關產業發展;亦要深入考量相關發展在大灣區範圍內的定位角色,與大灣區各城市的相關發展形成聯動關係,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避免資源重複及浪費。
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粵港澳三地正積極謀劃,解決影響大灣區一體化發展的制度對接、規則銜接等議題。這無疑為香港實現下一階段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正如夏主任在座談會上所言,「希望特區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主席視察澳門重要講話和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繼續勇於改革、敢於破局、不斷創新,並期望粵港澳大灣區更多互惠合作、聯動發展。」香港需要以更加快的步伐,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與大灣區其他城市一起打造世界一流灣區,創造新的經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