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尋「夢中情人」 易失「真命天子」
學者研網戀平台擇偶 揭男女偏好差異降匹配率
現今科技發達,尋找伴侶也被演繹為數據配對的學問——這正是交友網站高效運作的關鍵。香港大學市場學助理教授黨矗針對網戀平台訊息匹配作研究,發現當中的偏好差異普遍,用戶如果執着「夢中情人」的理想條件,很可能錯過真正適合的「真命天子」。平台中的個人訊息也非越多越好,詳細的自我介紹反而會令篩選過早出現,降低配對成功率。黨矗建議,網戀平台應設置分階段披露機制,讓用戶能隨着互動一層層解鎖更深入訊息,及在重要特質上加權處理,提升推薦精準度。
一年一度情人節又到,近年網上交友平台成為不少人實現愛情的工具,但這些平台卻面臨用戶偏好差異、匹配效率低等諸多挑戰。專注計量市場學的黨矗研究表明,偏好差異(preference mismatch)是阻礙匹配成功的一大原因。她指出,每人心中都有對理想伴侶的定義,稱之為「夢中情人」,例如數據顯示,男性普遍偏好身高較自己矮約10公分、年輕貌美的女性,而女性則更偏愛比自己高20公分、有經濟實力或價值觀契合男性;這種「最萌身高差」和理想化標準的偏好差異,往往造成雙方選擇分歧,致令匹配成功率降低。實際上,生活中真正與你攜手一生的「真命天子」,大多不會符合所有理想條件。
羅列個人訊息非越多越好
與一般人以為訊息越多越有助明智選擇,黨矗的研究顯示,在網戀平台上過多訊息可能會有降低配對成功率的反效果。她解釋,當平台中的自我介紹過於詳細,用戶瀏覽完整檔案時,容易基於一些次要特性過早淘汰潛在的合適對象,例如沒養過寵物的女性或會因對方喜歡養寵物而放棄匹配,而實際上她有可能在日後交往過程中逐漸接受甚至喜歡寵物。同樣,男性用戶或因對方收入較高而感壓力,選擇放棄潛在合適對象。黨矗指,伴侶的實際相處,「許多偏好或成見可隨交往深入而改變。過早的篩選紅線,讓用戶錯過真正的幸福。」
針對此問題,研究提出「分階段訊息披露」的建議。黨矗指,網戀平台可於初期只展示年齡、所在地、價值觀與生活目標等基本屬性,讓用戶基於核心條件作選擇,並隨互動深入逐步解鎖更多詳細訊息,例如興趣、性格與生活細節,此種設計可有效減少因不重要的細節而錯失潛在伴侶,讓人們更專注於真正重要的匹配因素。此外,平台還可加入「相容性權重」,優先推薦偏好重合度高的對象,而非單純依賴熱門標籤,及透過用戶註冊時詢問其重視的特性(如價值觀、生活目標等),提升推薦的精準度。
黨矗建議,用戶在展示個人訊息時,應突出核心價值,例如明確價值觀和生活目標等硬需求,而非簡單堆砌標籤。其次描述要真實且具獨特性,避免用「愛旅行」這類泛化的詞語,而應具體化個人特質,這樣更具吸引力,像是提及「每個月爬一座山」或「每季度去一個新城市」,這樣的細節可以更好地傳遞個人特徵與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