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局思維區域協作 促進灣區融合發展

  梁海明 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

  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早前在橫琴、前海、河套等地調研,釋放出清晰信號,在中央的堅定支持下,香港擁有廣闊的發展機遇,但也需要迎難而上,在挑戰中尋求突破。未來採取全局思維與本地行動的雙向策略,香港可更好地確定自身在大灣區中的定位,同時通過制度創新、資源整合和區域協作,全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香港不僅將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實現自身跨越式發展,也將為國家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夏寶龍主任近日到訪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以及鹽田港考察調研,並主持召開座談會,聽取香港特區政府官員關於經濟金融工作的詳細匯報。這次調研充分體現了中央對香港在國家發展戰略中重要角色的高度重視,也為香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化與內地的區域合作、推動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指明了新方向。

  夏寶龍主任的調研行程聚焦河套區和前海區等大灣區合作的關鍵平台,他對香港未來發展提出明確要求:繼續勇於改革、敢於破局、不斷創新,並期望粵港澳大灣區更多互惠合作、聯動發展。筆者與兩位學者在共同著作《「一帶一路」下的粵港澳大灣區藍圖》中,曾提出「香港融入大灣區:全局思維與本地行動並重」的觀點,結合親自率領調研團隊,赴美國考察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的經驗,為探索香港改革破局和與大灣區城市聯動發展提供相關建議。

  兼顧新興與傳統產業發展利益

  從近期經濟數據來看,香港經濟復甦態勢明顯,為更好融入大灣區建設提供了堅實基礎。香港2024年本地生產總值(GDP)按年實質增長2.5%。展望未來,國際機構和外資機構普遍預測2025年香港經濟將進入溫和復甦階段。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香港2025年GDP將增長2.7%,Mastercard經濟研究所同樣預測2025年香港GDP增長為2.7%。此外,美國花旗銀行最新報告指出,預計香港2024年GDP增長2.5%。

  相信以下多重因素將為香港今年的經濟復甦提供支撐。一是內地加大經濟政策力度,為香港經濟注入持續動力。二是環球利率有序下調,緩解經濟壓力;金融和房地產等資產市場逐步企穩,增強市場信心。三是香港特區政府推出一系列提升經濟競爭力的措施,包括增加公共投資、優化營商環境以及推動重點產業發展。

  儘管全球經濟環境仍存不確定性,但在多項利好因素支持下,香港經濟有望在2025年實現溫和增長。更重要的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香港提供了廣闊市場和合作空間,正是香港經濟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黃金時機。

  然而,香港在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挑戰。首先,香港社會層面對大灣區的認知不足,部分市民對與內地經濟深度融合仍存疑慮,這需要通過更多政策宣傳和教育增強社會共識。其次,香港在金融、專業服務等傳統優勢領域面臨深圳、廣州等內地城市的競爭,尤其是在科技創新領域,香港需要加快提升自身的國際競爭力。此外,粵港澳大灣區內的規則、制度差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資源流動的效率,例如跨境人才流動、科研合作和資金流通等問題依然存在。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推動新興產業發展的同時,兼顧傳統行業的利益,實現兩者協同發展,也是香港特區政府需要着力解決的關鍵問題。

  在此背景下,香港如何更好融入大灣區建設,與其他大灣區城市聯動發展?

  筆者在《「一帶一路」下的粵港澳大灣區藍圖》一書中提出了「香港融入大灣區:既需全局思維,也需本地行動」的觀點。從全局思維的層面來看,香港應明確自身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充分發揮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通過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綠色金融和金融科技,強化其作為大灣區金融樞紐的地位。同時,香港應與深圳、廣州等創新城市深化合作,共同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例如,香港可結合自身國際化科研資源,與深圳的科技企業聯動,推動產學研結合,並通過河套區、前海區和深港口岸經濟帶等平台釋放協作潛力。此外,香港還應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倡議,通過完善服務體系,為大灣區內地城市的企業「走出去」提供支持,同時將全球優質資本和人才「引進來」。

  簡化人才流動手續

  從本地行動的角度來看,香港需要積極推動政策突破,解決跨境資源流通的瓶頸。例如,簡化內地與香港之間的人才流動手續,優化跨境科研合作機制,促進兩地高校和科研機構之間的深度互動。在這一點上,香港可以借鑒美國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的成功經驗。

  筆者此前曾帶領調研組前往美國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實地考察。調研顯示,紐約灣區的成功離不開高校科研人員的頻繁交流與合作,各高校之間沒有門戶之見,學術互動頻繁,極大促進了創新要素的流動。而粵港澳三地高校之間的學術交流相對較少,這與內地高校教職人員出入境手續複雜、合作激勵機制不足等問題有關。為此,香港特區政府應推動相關政策改革,例如放寬內地高校教職人員赴港交流的限制,出台獎勵措施,鼓勵更多學術合作,並推動港澳高校採取訪問研究合作的方式,進一步加強產學研結合。

  我們還發現,美國舊金山灣區的成功得益於其在創新企業失敗處理機制的完善。例如,當地政府和行業協會通過建立善後機制和退場機制,幫助失敗企業重新煥發活力,形成良好的創新生態。香港可以借鑒這種模式,通過政策支持為中小企和初創企業提供更多保障,同時防止出現「一將功成萬骨枯」的現象,即避免個別大型企業壟斷資源,壓制中小企業的發展活力。

  在更長遠的視角,香港不僅要打造智慧城市,還應考慮通過在北部都會區和河套地區試點,以「認知城市群」作為發展目標。智慧城市群的下一個發展階段,不再是政府和民眾收到單向的交通條件或服務中斷的信息流,而是發展成為認知城市群,這體現在政府和市民創造一個信息共享、互相協作的雙向環境,促使城市群主動向市民提供服務,尤其是自主決定提供個性化服務。

  建設認知城市群

  另一方面,認知城市群更將充分發揮市民的智慧。隨着科技水平的提升、社會的進步、知識積累的加速,市民將從城市規劃的被動承受者成長為直接的參與者,自己對城市發展的意願和想法將得到採納和實現。例如,在認知城市群中,市民可以向交通網絡、能源使用等城市系統提供信息,以使這些系統更適應他們的行為。如果香港能以認知城市群為目標,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升級為全球首個認知城市群,不僅可以引領智慧城市的全球發展趨勢,還能通過特區政府與市民的集體智慧,促進經濟、社會和科技的全面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