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不亂】何時告別劏房
方 芳
春節親戚團拜,話題談及失聯多時的表親,他們一家來港日子尚短,年前還有見面,但近年已失聯,對方不接聽電話,又不回短訊,較接近他們的老表透露,仍然住在劏房的一家,生活捉襟見肘,住的地方擠迫,沒有閒錢社交,更沒有心情聯絡親戚,聽說最近又面臨業主逼遷。
這倒讓我留意到最近針對劏房問題的「簡樸房」新聞,政府提出全新規管政策,用「簡樸房」取締劣質劏房。「簡樸房」規定,每房最少8平方米(86平方呎)的居住空間;每房必須有對外窗戶(非面向圍封天井);有獨立通風廁所;樓底淨高度最少2.3米;每戶須安裝獨立火警偵測器及獨立水電錶……劏房環境有改善,提升生活質素,這是積極方面的解讀。惟法例通過及實施後,不符合規格的劏房若要繼續生存則要改建了,否則業主違規需負上刑責,可能被罰款和監禁。
業主為自己籌謀,單位改建需時,先把舊戶遷出是必然手段,相信我們的劏房戶親戚面臨逼遷,也是上述原因。業主改建單位的費用必然轉嫁新租戶,還有成本增高,業主或會退出市場。劏房有了好規管,但因此數量減少,卻推高了租金,正是劏房戶面臨的兩難局面。好的政策又衍生新的問題,劏房戶要求政府安置,要求政府介入劏房租金管制……
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幾代人,都經歷過天台木屋、寮屋、床位、籠屋的歲月,而劏房則是普通人家最好的了,數戶共用廚房、廁所,大家互讓相處,窮人孩子在艱難的環境中逆境自強,這就是香港人的「獅子山精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經濟困難,港英政府對基層、新移民缺少照顧政策,靠的是我們自己。身邊的親友上世紀六十年代,從內地來港投靠青山道的姨母,500呎單位住了10多人,兩母子被安置在一個下格床位,母子睡覺、吃飯、做功課就在那張3呎床上,不堪的日子,反而磨練了堅毅不拔的鬥志。今天能有舒適生活的香港人,大部分都是從那些年走過來的。
經濟發展,社會富裕,追求美好的居住環境,是市民的權利,但是不可能一蹴而就,房屋建設需要長遠規劃,特別是如今嚴重財赤下,有些政策和做法,就要講求實際,按部就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