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郵》:難負擔轉移供應鏈 美對華關稅重創美中小企
中國工廠擁豐富資源材料儲備 回流美國生產成本貴3倍
香港文匯報訊 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對從中國進口所有商品加徵10%關稅,最先受傷的卻是眾多美國中小企。《華盛頓郵報》周二(2月11日)報道,美國中小企多數依賴中國進口商品,或在中國設有供應鏈。面對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中小企普遍擔憂生產成本驟增,打擊企業營收,更會被迫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美國商會統計,全美約有3,320萬間中小型企業,佔美國所有企業的99.9%,生產額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約44%。依照美國人口普查局2021年的最新數據顯示,美國從中國進口的所有商品當中,約41.2%流向美國的中小企。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反覆無常,中小企難以迅速調整原材料進口安排,感到憂心忡忡。
成本轉嫁消費者 銷售必大跌
南卡羅來納州的美容化妝品公司東主古德溫表示,她擁有設計專利的髮夾主要在中國生產,再透過大型零售商在全美逾870間商舖銷售。古德溫稱,她的小型企業根本無力承擔加徵關稅,如果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銷售額勢必大跌。但若轉移至美國本地工廠生產,其報價幾乎是中國工廠的3至4倍,「就連美國的工廠負責人都老實告訴我,轉移生產地點根本不值得。」
競爭對手包括亞洲製造商
古德溫無奈稱,她的競爭對手包括眾多亞洲製造商,他們的資金更充裕,與美國各大零售商合作更穩固,她以4美元(約31港元)銷售的髮夾,競爭對手售價僅為1美元(約7.8港元),「我不認為很多人意識到,我們在與亞洲廠商競爭,還必須依賴中國進行製造。」
航運供應商ePost Global產品研發主管拉斐爾德指出,美國中小企利潤微薄,沒有快速調整供應鏈的資金儲備。律師行ArentFox Schiff合夥人桑托斯稱,中國的工廠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人力資源和原材料儲備,令美國中小企普遍依賴中國生產。
美國小型企業東主布羅德森表示,他經營的電氣設備公司總部位於費城,供應鏈卻幾乎全部位於中國。加徵關稅後,他無力轉移供應鏈,只能加價出售部分設備。珠寶加工商塔帕斯基稱,他設法將供應鏈轉移至泰國或越南,若最終無法實行,他也只能漲價。